当诗歌走进生活 他用诗记录与东莞的关联
易翔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与文学,现已成了易翔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东莞是他身体的栖居地,文学则是心灵的栖居地。易翔说,自己与两者的关系都像是恋人。易翔从没想过自己会诗意地栖居在东莞,并触摸到自己的“文学梦”。如今,来东莞将近五年的易翔,开始安于、乐于自己的东莞生活、文学生活。辛勤地工作,安静地写作,成了他生活中的常态。
当诗歌走进生活
易翔与东莞有注定的缘分。大学毕业后,在参加一场由东莞市教育局举办的招聘会中,他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被录取。按照专业,易翔成了东莞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
虽学的是历史专业,但易翔对文学的热情一直不减。高中时代,李敖用其汪洋恣肆的文笔为易翔打开了一扇门,让他发现了文字的世界。自此以后,易翔就开始练习写作,把自己每一点所思所想,每一缕起伏心绪塑造成方块字。
进入大学,除了上专业课,易翔几乎把剩余时间都献给了诗歌。每想到一个精致的句子,他都会马上拿笔记下来。大学毕业时,他的诗竟然积攒到了一本诗集的数量。
然而,初入职场,生活节奏紧凑,再也不能像大学时代一样,花上空洞的一天去打磨几行诗句,但是这时诗歌对他的意义反而更加实际,“晨曦中,一句诗能帮我打开新的一天,告诉自己这一天要努力;路灯下,拖着疲惫的影子回家,一句诗能帮我喊出内心的疼痛。以前我是在为诗而诗,但现在,诗变成了鸡汤和创口贴,与真实的生命连接在了一起。”
东莞的山水成了诗的泉源
来东莞之后,易翔的诗歌写作出现了断裂,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写,怎么去写。随着时间的沉淀,易翔慢慢发现,除了是“世界工厂”之外,东莞其实也有着非常好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只不过这一点总是容易被人忽略。
于是,在写作题材上,除了继续坚持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抒写,易翔更多地开始把诗的泉源安置在了东莞的山水之间。离他住处不远的虎英公园、旗峰公园、同沙生态公园,都是他周末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
“在这里,我有时把自己想象成旗峰公园里的一片绿叶,有时把自己想象成同沙水库里的一条鱼,或者干脆去做任何一座小山上的植物人。”易翔有意识地在山水中,去卸下社会人的面具,培植自己自然的心性,“当然,我不可能摆脱社会人的身份,所以有时我又会站在社会人的角度,去观察草木的生死枯荣,发现草木皆不是兵,而是师,给我太多指教。”在对自然的融入、比照和体悟下,他的许多诗歌又重新开始,由此生成。
用诗梳理与东莞的关联
与此同时,东莞这座城市对于文学的包容和接纳,也给了易翔成长所需的养分。来东莞第二年,他就获得了由 东莞时报 和市作协联合颁发的“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虽然那时他还是一个文学新人。
东莞密集的文学活动,浓厚的文学氛围,则让易翔看到了这座城市各个层面对文学的关注和扶持,“这个曾经我理解为遍地是工厂、人人去赚钱的地方,其实一直在有意识、有系统地培养文化的氛围,为有志于文化的人提供了一片肥沃、辽阔的土壤。”
“除了政府举办的活动外,更多的是诗人、作家们私下里的聚会。这些朋友因为文学共同的寂寞和抚慰聚在了一起,不用多说就都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在易翔看来,这种“天下诗人是一家”的感觉,有的时候融进了一杯茶的清淡里,有的时候又化进了一瓶烈酒的激烈当中。
没有新作诞生的聚会里,易翔也是尴尬的,“就好像剑客在华山相聚,却没有带上自己的剑一样”,所以,每当见到诗友又有新作产生的时候,对他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易翔说,他将花尽自己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在东莞成长,也在东莞老去,“我不停地打量着这里的山水、人情,不停地跳跃着各种各样的心绪,不停地去梳理东莞与我、我与东莞蔓藤一般的关联。这些活动,我都是通过诗歌的方式去完成。也许我写了一辈子,都没有写出一点点的成绩,但是我至少用这种真诚的方式,记录着我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也用这种方式,安静地注视着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生生不息。我想,这也是表达温情与敬意的一种方式。”
■人物小传
易翔, 1984年生于湖南岳阳,201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任教于东莞实验中学。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副会长。
在《诗刊》、《星星》、《作家》、《山花》刊发表诗歌若干,入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新诗年鉴》等年度选本。著有诗集《世上的光》《陶罐》。获“2009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首届“东莞文学艺术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