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广州站》首演,主角的故事令人落泪......

26.11.2018  13:40

大洋网讯 近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出品的话剧《广州站》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该剧以全国人民熟悉的广州站作为切入点,以原广州站广场派出所所长谭耀华的经历为原型,围绕着发生在广州站的真实故事,演绎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奋斗历程。

11月21日,《广州站》话剧在广州友谊剧院首演,越秀区公安分局广场派出所所长曾志坚第一时间去看了话剧。曾志坚说,看到剧中的故事,想起30年来驻守广州火车站的一幕幕场景,也回忆起了广州站几十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乱到治,由治向好,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前行。

见证改革开放历程

广州站,这座无数创业者的精神驿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里,见证了无数寻梦者的悲欢离合,更是几代广州人的集体回忆。

1974年,广州火车站落成,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曾志坚是1987年1月23日来广州站报到的,当时叫流花分局,成立于1985年,此前,只是在火车站广场上用竹棚搭建的一个执勤点。随后的几年里,人开始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无数人“南下”寻梦,广州站迎来第一批外来务工人员。

春运并不可怕,节后才是考验。”曾志坚说,每年的春运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来广东打工先找到第一桶金的人,回去后跟同学、老乡炫耀,然后,节后一个人带着二三十个人来广东,他们扛着蛇皮袋或竹篓,背着桶,背着被子走出广州站,在人群中张望,接着就会有举着旗子或牌子来对接的人一拥而上。

由乱到治,打破屡治屡乱的怪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无数人流、车流、物流都在广州火车站进出,人力财物的大流动带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治安的隐患和压力。曾志坚回忆到,当时每天从全国各地坐火车南下广东打工的人非常多,一旦没找到工作,钱花完了,第一时间会回到火车站这个人流交汇的地方,盗、抢、骗等各种犯罪就来了。

2000年,流花分局跟越秀分局合并,理顺了管理机制,加大了对火车站的投入,增加了各部门的联动,火车站拉开“重典治乱”的序幕。2006年是分界点,这年4月,广场派出所正式成立,“大流花”概念的提出,成为综合治理的里程碑。越秀区公安分局在流花火车站地区成立了广场、站南、流花三个独立派出所实行分片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警力不足、责任不清的问题,使该地区的治安跳出了屡乱屡治、屡治屡乱的怪圈。从2006年起,火车站地区刑事立案数逐年呈两位数下降。

思维革新,高科技改变治理模式

2016年“春运”期间,广州再次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压力跟2008年冰灾时差不多”,而这一次单班投入的治安力量,只有2008年的十分之一。这一巨大变化的背后,是警务思维的革新,安保模式的改变。

2016年通过运用各类数据模型,指挥部随时调整安保措施,主动干预潜在风险。“通过人流实时热力成像图,实时掌控滞留旅客动态”,在火车大面积延误的情况下,核心区聚集的人数始终处在5万人的人流密集控制线下。

堪称“城市之眼”的视频监控系统也功不可没。与广州火车站庞大的客流量相对应的是全覆盖、无死角118支高清摄像枪构成的“天网”,不仅使车站内每个角落,连周边区域也尽在掌控中。

目前,广州火车站广场刑事零发案每年均稳定保持在250天以上,110有效案件类警情每年保持双位数下降,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已经成为常态。

广州站》主角原型“战斗”到最后一刻

广州站》话剧中,主人公舒有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岗位。他的真实原型谭耀华同样35年奋战在基层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2年7月起,谭耀华开始担任越秀区分局广场派出所所长。三年的时间,派出所各类警情逐年大幅下降,尤其到2014年,广场派出所接报110有效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34%。但长期繁重的工作压力,不计其数的熬夜加班,谭耀华的身体熬不住了。

2014年12月开始,他出现了严重的腰疼症状。他以为只是腰椎间盘突出,仍强忍疼痛投身春运安保。2015年3月2日,他再也坚持不住,住进了省第二中医院。

辛苦你们了!等我病好了,回来和你们一起战斗!”听到谭所的叮嘱,战友们湿了眼眶。

经医生诊断,此时的谭耀华,肺癌已转移全身。3月13日,谭耀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52岁。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李栋、张素芹 通讯员施桂鸿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