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诣群教授团队霉菌毒素生物防控基础理论研究再获突破

14.03.2018  10:30

  3月13日,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经典期刊《Oncogene》(IF:7.519,医学1区)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邓诣群教授研究团队题为“C9orf140, a novel Axin1-interacting protein, mediates the negative feedback loop 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论文在线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18-0166-7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生科院蒋珺副研究员,博士生唐树林为共同第一作者。邓诣群教授为该论文的独立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为合作单位。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的资助。


  霉菌毒素(mycotoxin)是一类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其污染广泛普遍,自然发生,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畜禽健康养殖和人类健康,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安全问题。探寻霉菌毒素生物防控方法是畜禽健康养殖和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邓诣群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霉菌毒素生物防控的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关注霉菌毒素分子毒理与代谢转化机制。经过近十年的钻研,邓诣群带领团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阐释T-2等霉菌毒素压力下的3种细胞响应模式与自我保护机制;揭示T-2等霉菌毒素的羟化代谢和脱环氧代谢分别由肝CYPs和肠道微生物完成的重要规律。研究团队先后获得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的资助,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C9orf140 负反馈调控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模式图


  该论文是邓诣群研究团队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霉菌毒素压力下,细胞主要通过代谢、转录和翻译通路调控蛋白质稳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细胞稳态控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胚胎早期发育、器官形成、组织再生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越来越多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新成员在不断被发现,但仍无法完全解释复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过程及其导致的生理效应。研究发现T-2毒素和DON能显著抑制C9orf140的表达,提示C9orf140在应答霉菌毒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胞和斑马鱼系统进一步揭示C9orf140是一个新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因子。Wnt信号分子首先通过β-catenin激活C9orf140的表达;然后,C9orf140再与PP2A竞争结合Axin1,使得PP2A从降解复合体脱离,导致β-catenin磷酸化水平增加进而被降解,最终使得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

  本研究不但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Wnt信号通路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同时也提示了C9orf140在霉菌毒素压力下通过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稳态的影响,加深对霉菌毒素毒理机制的理解,为实现霉菌毒素的生物防控提供调控途径。(文/图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农业生物蛋白质功能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蒋珺)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