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补课?看看这个也许帮到你……

22.06.2016  06:53

    各位爸爸妈妈,你给孩子报了课外补习班吗?这些课外班是不是都是您和孩子主动报的呢?补课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把希望寄托于“补课”,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不久前,曾有这样一条新闻引发社会热议,一所学校为学生减负,减少家庭作业的数量,结果,学校这项政策家长并没有买账,反而向学校吐槽说:家庭作业少了,这不是让孩子们课后多补课吗?

    前段时间,广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发布了一项关于中小学补课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和学生自己要求补课的比例相当大,两项相加后,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小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5%。

    这么多孩子竟然都在主动补课!但就在前不久,教育部还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各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陕西省教育厅近日正式公布:对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教师重点查办;对查实有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行为的学校,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责任,一律停职检查,情节严重者,调离校长岗位。

    如此严重的惩罚之下,补课却仍在热火朝天,我们家长和孩子为啥这么拼?

     1、竞争太激烈,不报能行吗?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从小不抓紧怎么能行,总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声吧?

    杨先生给正在上三年级的儿子报了英语、书法和跆拳道三个班,每门课一年的学费都在3000元左右,一年一万元的费用对于工薪阶层的他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为了给儿子“打个好基础”,他宁可在吃、用上省一些。

    贺女士的儿子今年开学刚上初中,她的儿子每天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建议要做的同步练习外,周末还要上英语和数学补习班。“从小学开始,我看到其他孩子上《新概念英语》,也让儿子学了。每周六上3节课3个小时,一个学期20多节课上完一本书。奥数也是老师推荐的,周日上一个半天。

     2、基础得打好,被逼难免俗

    孩子所报的补习班中,“英语”总是第一大科目。尽管不同的学生参加的培训班各有不同,但一般都不会落下“英语”一项。这主要是因为在家长们眼中,现在社会上不管干什么都少不了英语,小的时候不给孩子打好基础,长大以后哪来的竞争力?

    张先生正带着4岁半的女儿上声乐辅导课。张先生说,他并不反对给孩子们报艺术特长班,但是“特别痛恨”那些在小学时就给孩子报英语班的家长们。“假如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通过辅导班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便不会尽全力去教,进度也会加快,没报班的孩子就会吃亏。”张先生希望这个怪圈能早日结束,但同时又坦言,他也不能免俗地留意哪个英语辅导班教得好。

     3、人家都报班,不报“不正常

    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你争我抢报补习班氛围,很多家长不得不“随大流”,不给孩子报班的家长还显得是异类。

    “我儿子才上一年级,每到考试前都看书到晚上11点多,本来就够累的了,再报个班怎么受得了?”没有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家长并不多见,戴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在她看来,不报班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小,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她认为学何种特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也能培养孩子的主见。

    “跟家长们聊天的时候,一听我家孩子不上培训班,人们就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不报班就不正常一样。”尽管对于社会上的报班风气有些反感,但看着儿子班上大多数孩子都有了“”上,戴女士也感觉到了些压力。

     4、课程不够,怕应对不来

    对于应试类的补习班需求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学校的课程没有满足学生对应试成绩的需求。一方面,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对授课方式作出一定的改变,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然而应试分数对升学的影响依然非常大。这种改变可能给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减了负,却反过来也让家长担忧“万一孩子的成绩不够上好学校怎么办”,从而开始给孩子报班。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学校的课堂质量都是高水平。可能孩子因为一次的“失误”,没有上到好的学校,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下一次升学想往高处走。学校的课程水平不够他们考取更高的分数,不上补习班很有可能应对不来下一次的升学考试。

     5、孩子自己想多学一点

    不只是不爱学习的、成绩差的学生在上补习班,爱学习的、成绩好的学生也在上。而且他们往往都还是自己要求家长给自己报班。即使老师不推荐,也会主动打听哪位老师或者哪个补习班比较好。孩子自己感受到了来自周围同学学业上的竞争压力和对升入更好学校的渴望,害怕别人学了的自己没学,渴望得到更多的进步。

     6、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除了应试类补习班,艺术特长类补习班也是一大热门。然而不少家长其实并不想让孩子走艺术这条路,只是抱着“多学一点是一点”的心态来为孩子选择培训班。真正想让孩子学什么,家长并不清楚,于是便出现了一人报多项或频繁换特长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