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给语文教材“挑错”400余处

10.09.2014  19:19

教材错误

  新华社太原9月10日专电(记者王菲菲)山西运城语文教师张号立年近七旬,早已退休,但他的生活依然十分忙碌,每天十多个小时泡在中小学语文课本和工具书里,给教材“挑错”。几年来,他已找出了400多例语文教材和教辅书中程度不同的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教材中注释为,‘麾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炙,切碎的熟肉。’我查阅多部辞书,认为这一翻译不准确,应以《汉语大词典》中‘麾下:谓军旗之下,即部下;炙:烤熟的肉食,佳馔’为据作注。”

  这是201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古诗词。张号立在查阅了《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宋词选》《唐宋词选注》等多部辞书之后得出了以上结论。

  从2010年起,张号立就开始系统研究语文教材,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中所有古诗文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部分教材,运用《汉语大词典》进行了逐字查证、研究,并按该辞书准确的注释进行重新翻译,撰写成《初中古诗文新译》一书,并找出了教材中400多例不同程度的问题。

  据了解,这些问题有的是注解全错,有些是一部分错,有些是概念界定不准确,有些是古文翻译不够简练和贴近原文。

  多年来,为了考究教科书的准确性,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些问题研究了出来,但却不知道该找谁反映,清理疑问。”张号立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找过教育部、出版社、当地教育部门,但均没有回音。

  记者采访一些出版社的业内人士了解到,目前具有教材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均有比较好的管理体系和较成熟的编辑队伍,对待教材编写也非常认真。如果有明显的错误,出版社均会及时纠正,但社会上指出的一些问题更多是有歧义,或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出版社每天要接到许多这样的电话,很难一一回应。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级的教材出错可能性小,更多的是地方教材和教辅材料。

  张号立表示,自己的研究并不一定全都正确,但对教科书中一些内容的探讨和疑问是有意义的,教材编写机构应建立交流质疑平台,吸纳社会各界的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