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叶剑英元帅诗中的“梅花”

17.05.2014  09:00

●廖金龙

叶帅青年时代写作的一首诗《》:“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其历史背景怎样,又有何意境?是为谁而写?笔者作了潜心而审慎的查询和研究。

   一些学者,在谈论梅花与梅州的话题时,总喜欢援引叶帅青年时代写作的一首诗《》:“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他们似知或不知此诗写作的时间、历史背景以及诗人的心境,竟牵强以此认证古时梅州“端的”种梅多。

  本文且不谈古时梅州是否种梅多,但却要说说叶帅诗中的“梅花端的种梅州”,确实与古时梅州多种梅没有关系,因为笔者对叶帅此“梅花”诗的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及其意境情况有过持久、潜心而审慎的查询和研究。

  是何背景作《》诗

  叶帅诗《》,其实是两首,学者援引的只是其中的第二首,此外还有其第一首诗:

  乞得嫦娥一片痴,

  孤山风雪自怡怡。

  林郎别久无消息,

  娟影依然傲故枝。

  这两首诗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其写作的时间当在1923年春夏前后。其时,叶剑英正在孙中山授命的“东路讨贼军”的第八旅担任参谋长,与旅长张民达率领八旅正进守在博罗,担负着保卫广州、进攻惠州、扫荡陈炯明叛军的战斗任务。约有半年之久,第八旅转战于龙门、增城、博罗、河源一线,并取得泰美等战役的重大胜利,获大元帅孙中山的嘉奖。其时第八旅旅部就驻在博罗罗浮山上。

  笔者因长期从事党史、文史工作的关系,曾于1984年至1988年,参与《叶剑英传》的有关征研工作,并专门采写《叶剑英与张民达》的书和文章。期间,曾几度有幸会见并采访、聆听过叶帅的胞弟叶道英的教诲。叶帅和他的弟弟叶道英亲密无间,兄弟情谊,始终如一,彼此间事无巨细,无话不说,因此道伯最了解叶帅许多往事、秘事。道伯曾明确对我们说过,叶帅《》诗就是当年旅部驻罗浮时所作,回到广州又作了修改后完稿的。他还说,这首诗是为他年轻时一个恋人阿梅而作的。叶帅年轻时在家乡梅州有过一段恋情,但后来失意了。这首诗的前首是借古寓今,以他人说自己,表达他对爱的痴情和失意的无奈。后首诗是借罗浮的文物景致,抒发诗人自己当时的心情,他还在迷恋家乡的“”。道伯的几句解读,真让我们茅塞顿开。

  寓情《》诗寄恋情

  罗浮山为粤东名山,相传此地原只有罗山,而在罗山之西有浮山,为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所以得名罗浮。旧时罗浮山上多梅,且有许多传说,有称晋代葛洪在此修炼得仙术,亦说有一名梅姑者,因婚姻不顺,在此隐居,终成“仙女”,后人尊她为“梅夫人”。叶剑英当年戎马倥偬,在此罗浮山胜地,他怀着胜利、喜悦的心情,寻访文物古迹,探得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使他触景生情,浮想许多往事,油然惦念起年轻时的恋人阿梅。由“梅夫人”联想到阿梅,这是十分自然和顺理成章的。阿梅就是诗中的“梅花”。

  阿梅(暂不公开其姓氏),确有其人。她也是雁洋人,父亲是一个乡村私塾教师,自幼随父读书识字,聪明美丽,素有教养,很得村里乡亲的称道。她从小与叶剑英等一起长大,故感情至深,随着年岁增长,两人慢慢产生爱慕之心。但阿梅毕竟是独女,对父母至孝至顺,那一年叶剑英将出洋谋生,叶家准备让他们完婚事,曾委托堂嫂绪姆等前往对方家说亲,却遭到其父的谢绝,原因是他只有一个独女,要求招婿入屋,而不肯女儿出嫁。叶剑英当然也不会同意。旧时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来孝女阿梅亦不敢抗命,在叶剑英出洋后的第三年,阿梅便在其父母之命下嫁夫婿至印尼棉兰,夫家是雁洋大坪轿头溪(今桥溪)人氏。直至上世纪60年代印尼发生排华事件,阿梅才回乡定居,后在家乡病逝。

  叶剑英一直牵挂和关心着阿梅的情况。1971年,当几十年未曾回家乡的叶帅,趁出差的机会再次抵雁洋虎形村时,尽管时间短促,他还是没有忘记阿梅,他向绪姆询问起阿梅的下落,绪姆直言告诉他:“阿梅回到轿头溪已有七八年了,身体很不好。”“啊!”叶帅说:“真没想到啊!绪嫂,请您抽身前往代为问候,好吗?”绪姆立时答应他。其后,叶帅又向绪姆问轿头溪在什么方向,然后,迈步走出门坪轻轻跃过一沟渠,站在一草墩上,朝轿头溪方向注目远望。随行人员不明其故,也跟着跳过沟渠,与叶帅站在一起。

  叶帅的《》诗,问世迄今已九十多个春秋了,它记录着一代客家伟人的朴素的人生情怀,也洋溢着他一个博大的爱的精神境界。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更热爱家乡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