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是“安徽女婿”? 乱攀洋亲戚被炮轰
国内某中学打出获奖公告
本报国际问题资深编辑 北大三剑客
新闻背景
15日,安徽蚌埠一中突然打出“热烈庆祝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公告。
原来,这位刚获诺奖的美国神经科学家,老婆叫吉娜,曾是该校学生。此举引发网友潮水般的吐槽。
王希怡:美国科学家得诺奖,部分中国人很兴奋,因为跟其攀上了亲戚,成为了炫耀资本。
可是“我校女婿”这样的亲戚,似乎攀得有点远,有点离谱,恐怕连“七大姑八大姨”都算不上。
温俊华:这不是部分国人第一次攀诺奖的洋女婿了。去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托马斯·祖德霍夫的妻子陈璐是无锡人,祖德霍夫就被贴上了“无锡女婿”的标签。
王希怡:部分中国人确实有浓厚的诺奖情结。去年中国作家莫言拿下文学奖后,不少游客潮水般涌入莫言故居,甚至连他家的墙皮都要扒下来。
李明波:媒体也有这种“攀洋亲戚”的心态,很多媒体总是喜欢把一些外国人贴上“中国”标签。他们认为贴上了中国标签就能接地气,但岂不知会误导大众。
像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因为会讲流利的中文而被贴上“中国通”的标签,很多人误以为他对华友好,这就大错特错了。
温俊华:早在2008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诺奖前后,国内很多媒体刊发相关报道时,都突出了钱永健的两个“亮点”:他是美国华裔科学家,并且是钱学森的堂侄。
言下之意很明显:为又一位有中国血统的科学家获得诺奖感到自豪。但钱永健本人不得不出来纠正,自己是出生在美国的正宗美国人,连中文都不会。
校友与学校的伦理关系如何处理
李明波:这部分人的心态不难理解,其实就是自卑心理作祟。挺起胸膛,少点攀附功夫,多点自强。
王希怡:我们的国家在进步,民众的素质也在提升。比如这次的蚌埠一中“洋女婿”,绝大部分网友都把这当成了笑话,这就反映出我们民众的心态在进步。
李明波:个人攀附名人,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点虚荣心,不去招摇撞骗,大可一笑了之。而某些学校也不能免俗,如此攀亲带来的并非美誉度的增加,而是自身价值的迷失。
王希怡:校友与学校的伦理关系也值得我们反思。很多学校会把一些功成名就的校友作为学校的招牌,但这些校友一旦落马,学校立马翻脸。
李明波:学校应该是功利化社会中的一片净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如果学校都不能在功利的社会中独善其身,那功利化的教育又如何能教育出不功利化的下一代呢?
温俊华:一所中学拉出这样的横幅,本身就反映出教育机构的功利化。这所学校难道是想教育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吗”。
攀龙附凤,国外也有
李明波:“我校女婿”暴露出某些人喜欢攀龙附凤的毛病。有意思的是,攀龙附凤可不仅只是中国特色,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人。
像祖籍肯尼亚的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虽然这辈子只回了一次肯尼亚,但是在肯尼亚依然有大量的“亲戚”“盯”着他,甚至把他当成摇钱树。
温俊华:据说肯尼亚政府把奥巴马父亲出生的村庄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冠上“奥巴马故居”的标签,要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可事实上,奥巴马本人从没在此生活过。
王希怡:法国有些人也有攀龙附凤的陋习。2012年,奥朗德在法国总统选举中获胜后,他的家乡图勒市政府部门希望能从奥朗德的成功中分得一杯羹,利用奥朗德的名望和地位为城市创收,居然设计了一条“寻找奥朗德足迹”的旅游路线。
李明波:这么看起来,“攀龙附凤”的文化还是普世的。
谁是中国最强洋女婿
王希怡:蚌埠一中的“洋女婿”让网友笑个不停,不少人都在效仿“蓝翔体”开始追问,“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洋女婿哪家强?”如果认真讨论的话,你们觉得中国的洋女婿哪个强?
温俊华: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选择了异国婚姻。不过要选异国最强的洋女婿确实比较难。“强”的标准是什么?钱多吗,或者是权力大?
李明波:传媒大亨默多克本来应该是很有竞争力的,不过他去年刚与中国妻子邓文迪的离婚。如果默多克不算的话,和邓文迪多次约会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算不算?
温俊华:布莱尔不能算,毕竟他和邓文迪不是正式夫妻,没领证不算。
王希怡:那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算吗?他妻子普莉希拉·陈也是华人,祖籍为江苏徐州。扎克伯格的资产据说超过300亿美元。
李明波:那这事要注意保密,千万不能让徐州有关方面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