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国际会议12月在广州举行,亮点抢先看!

28.11.2021  19:40

大洋网讯 12月1日至4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东广州举行。全球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和企业家将与我国政界、学界、企业界的代表“”聚广州,围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广泛交流,帮助国际社会更好读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本届会议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以下简称为“国创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也是该会议第三度在穗举办。11月28日,国创会常务副会长李君如阐述了本届会议的主题设置、目标使命和会议亮点。

五年回顾 国际盛赞:

读懂中国”是中国开放的有力体现

我们做的‘读懂中国’这件事,是不是让世界看到了、听到了?我们讲的中国故事,发出的中国好声音,是不是进入国内外朋友的心里去了?我们的工作还有哪些不足,怎么更好地改变国际舆论环境?”五年历程,三度来穗,李君如用三个问题为“读懂中国”“三省吾身”。

如何评价会议效果,数字最真实。李君如介绍,五年来,先后有来自世界各国近千位政治家、战略家、企业家参会,与我国政界、学界、企业界等代表就中国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交换意见。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埃及前外长阿姆鲁•穆萨等重量级外宾,盛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中国开放的有力体现,也是传递中国声音、帮助世界读懂中国的平台。

李君如强调,主办方有底气也有信心,让世界知道在中国、在广州有一个“读懂中国”的国际会议平台,让中国声音进入国内外朋友的内心。

最新使命 两个读懂:

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世界的目光正聚焦在中国。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世界面临大变局、大考验。“世界各国都很关心中国如何把握和驾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和平发展,构建‘利益汇合点’‘利益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李君如说。

同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举世瞩目。李君如表示,“读懂中国”要讲述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进步的百年历程,向国际社会解答好“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这个根本性历史命题,这也是本届会议的主题设置背景。

本届会议最大亮点是‘两个读懂’,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到了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了。”李君如这样阐述“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最新使命。

线上线下 “”聚广州:

全球嘉宾参会规模超过往届

据李君如介绍,此次会议邀请到了来自美俄欧、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和企业家、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驻华代表等数十位国际嘉宾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会,其中包括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保加利亚前总统罗森·普列夫内利埃夫、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蒙蒂、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等15位国际政要和前政要,总体参会规模超过往届。

考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会议继续采用线下为主、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在广州设线下主会场,中方发言嘉宾和参会嘉宾在现场参会,境外国际嘉宾均采取视频方式参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以视频方式发表开幕演讲。

会期四天 活动纷呈:

全方位、多维度读懂中国

李君如介绍,本次会议从3天增加到4天,内容丰富、议题含金量高,设置了开幕式及主旨演讲、6场专题论坛、12场平行研讨会和多种配套活动。

12月1日大会首日,将连续举办五场专题论坛,议题包括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教育与健康中国、读懂中国电视片对话会等。

12月2日,上午举行“中美气候变化合作”专题对话会和“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下午是大会开幕式、欢迎晚宴两大主场活动。

12月3日,大会全天共设置12场平行研讨会,邀请中外嘉宾一同探讨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给全球合作所带来的新机遇,中国新发展格局对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意义,在新的全球性挑战下如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深厚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中国话语、凝练中国叙事、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多个热点话题。

12月4日,除中美关系闭门研讨会外,大会还将组织参会嘉宾实地参观广州,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面貌和开放风采。

为了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中国、解读中国,大会还策划了多种形式的配套活动,包括“读懂中国”TED演讲、“读懂中国”丛书第二辑发布会、“读懂广州”系列活动等。同时,主办方与暨南大学联合策划的“新青年看中国”短视频展映活动将用“Z时代”海内外青年的视角和镜头,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

广州日报五号楼工作室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