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五中全会: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

26.10.2015  02:35
十六个视角以期全景展现未来五年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指向。

   前瞻五中全会

   读懂中国未来布局的十六个视角

   文/《瞭望》编辑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这肯定是一次举世瞩目的会议。因为,这次会议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三五”规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关键时期的关键规划。它是中华民族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冲刺、夺取胜利的规划;它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军——夯实基础、顺利衔接的规划。

  对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划时代的规划,执政党寄望之重,人民殷盼之切,自不待言。实际上,“十三五”规划的大框架已“若隐若现”。《瞭望》新闻周刊梳理了中央领导同志对制定“十三五”规划一系列调研时的讲话,采访了参与“十三五”规划研究的专家和相关权威人士,归纳出十六个视角,以期全景展现未来五年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指向。

   把准一个重要目标:

   2020年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7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有关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问题时,作出上述表述。

  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间节点,只有5年时间。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就是冲刺收官阶段。

  “这是至关重要的5年。”“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面对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大变局,紧握历史接力棒,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难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带领人民朝着既定目标方向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十二五”规划有24个主要指标,绝大多数达到了预期进度的要求。同时,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都存在不少“短板”。“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农村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人口仍超过7000万。

  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看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是‘十三五’期间最直接、最艰巨、最根本的硬任务。

  他说,所谓“最直接”,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不可能再推给下一个五年规划。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得直接面对,直接解决。

  所谓“最艰巨”,就是在时间有限,特别是许多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影响不能为我所控的前提下,要让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让经济增长不失速,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这“六大建设”协同发展,让每一个农村、每个区域发展不掉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务很艰巨。

  所谓“最根本”,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就是改革与发展,唯有改革与发展,才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面临的所有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方法。

  毫无疑问,“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会发生新的变化。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大势、看大局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5月下旬在浙江考察期间特别强调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把准一个重要判断:

   重要战略机遇期

   仍然存在

  谋大事必须顺应时势。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他说,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7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2012年十八大报告作出的战略判断。”韩保江谈到,“这些年来,我国之所以能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并成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抓住并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而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就国内而言,正处在“三期叠加”特定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从国际来看,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确定因素大增,同时,一些遏制中国、诋毁中国、唱衰中国的声音交叉泛起。于是,一些人对我国发展是否还处在战略机遇期产生了怀疑。

  展望前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发展任务光荣而艰巨。未来的五年,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延续,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两个百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历史已多次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崛起,机遇至关重要,稍纵即逝。抓住了机遇,往往能成为发展的领跑者;错失了机遇,则常常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对此,决策层胸有成竹、态度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尽管国际风云变幻、国内难题交织,但“十三五”时期,依然属于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个重要的战略判断缘自对国内国外的整体判断。

  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合作与进步的世界潮流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没有改变,世界发展需要中国的态势没有改变;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格局加速调整,挑战与机遇相互交织。

  回望国内,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也在发生变化。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发展态势,尤其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撰文作了如下分析:

  “在本次危机前,我国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海外市场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本次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我国的战略机遇则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机遇、紧紧抓住机遇、用足用好机遇,为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时间。

1 2 3 ...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