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算计莱蒙国际?

24.05.2016  17:19

  耗资近44亿元人民币,融创在这个月的19日宣布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觊觎已久的深圳市场。

  早在今年2月斩获东莞“双料”地王后,融创方面就已向见地君透露:东莞只是开始,之后将寻求机会进入深圳。之后,在3月份的年会上,融创董事长孙宏斌向媒体“放料”,公司已有深圳的项目在谈,今年会出结果。

  共有包括北京莱蒙顺泽·水榭花城、上海浦兴项目、上海浦建雅居、南京莱蒙都会、深圳莱蒙·创智谷、惠州莱蒙水榭湾、杭州水榭山在内,预计净可销售/可租赁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的7个项目尽入融创囊中。值得注意的是,44亿元的交易总额中,有超过10亿的公司间贷款。融创公告显示,这笔本属于莱蒙的贷款,将由融创分两期支付。

  艰难莱蒙

  这已经不是莱蒙第一次带着高负债转让项目。自上市开始,高负债似乎是莱蒙甩不掉的包袱。

  2011年3月25日,莱蒙背负10亿负债赴港第二次启动IPO上市。招股书中显示:截至上市前,公司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约为29亿港币(合人民币约24亿元),负债总额近13亿港币(合人民币约11亿元),负债率达98%。

  最后的融资情况并不理想,协议认购不到公开发售的6成。最新的情况是,截至去年底,公司净负债率为 72.5%。

  据Wind数据,2014年沪深两市共75家上市房企的平均负债率为74%。近六年,莱蒙过半时间的负债率都在平均线以上。

  下图,是莱蒙近年负债率变化表:

  负债率第一次得以下跌,源于上市之后的大额融资。负债率与拿地多少之间,看似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不论是2012年减少拿地面积,还是2013年加大拿地力度,期间的负债率都在攀升。

  不知道为什么,莱蒙这几年给业界的印象,貌似走了一条主要以转让股权、转让项目为生的艰难路。

  如果加上此次卖项目,上市之后,莱蒙共操作了至少10次卖出交易。包括15个公司项目,总代价在2亿—7亿元不等,最远至英国曼城;3宗归还给天津政府的土地;近三成的集团股份。

  甚至2015年,深圳公司的零售业务也被出售用以解“燃眉之急”。莱蒙创始人黄俊康还曾两次减持其在深圳天虹商场的股份,套现约5亿元。

  去年7月发生的股份交易因涉资较大,曾引起多方关注。黄俊康作为第一大股东,以折让近6%的价格,向彩云国际出售3.25亿股莱蒙国际股份,占已发行股本约27.62%。

  当时,黄俊康表示,莱蒙与彩云国际将有多方面的合作。将近一年过去,尚未发现有具体的合作动向。

  然而,莱蒙并未一味地卖出。今年3月,莱蒙出售其在上海浦东的浦建雅居;但在一周前,莱蒙才宣布以总价8.85亿元从立天唐人手中,收购同样位于浦东的一宗商业地块的85%股权。

  频繁的买入卖出中,可以看出,莱蒙的财务功课似乎做得很纠结。

  为了尽快套现,被放弃的多是变现比较难的项目。第一个被出售的项目常州太湖湾,原计划打造旅游地产,开发周期较长。此次被融创接手的杭州水谢山、惠州水谢湾、南京莱蒙都会里,都是难啃的骨头。

  帮助融创打进深圳的莱蒙创智谷,是一个“工改工”项目,它计划建造商业及产业综合体,没有住宅开发指标。而莱蒙在深圳龙岗区拥有上百万平方米的住宅类旧改项目,目前那个区域的房价已近4万元/平方米。

  融创并不擅长商业类项目开发,“工改工”性质的深圳莱蒙创智谷看似并非融创的最佳选择,更像是其急于进入深圳市场的一张通行证。

  战略误判

  在深圳,莱蒙曾因“水榭系”豪宅名声大噪。2002年的“水榭花都”打响了莱蒙的第一枪,2008年的美式别墅水榭山成为中央别墅区的标杆项目;一年后,位于龙华新区的综合体项目水榭春天也获得市场追捧。

  但此后公司在深圳的动静逐渐减少。一位与莱蒙合作多年的深圳营销人士对见地君表示:“这两三年来莱蒙确实没啥声音,关键是没地。水榭品牌在深圳很知名,但一切的辉煌都止于龙华水榭春天,近年莱蒙在深圳断顿,而惠州滨海盘水榭湾不值一提。

  上市前,莱蒙专心于大本营深圳市场,稳健扩展是其主基调。上市后,莱蒙开始了激进扩展,尤其2013年之后,莱蒙开始频繁出现在华东、华北等地区的土拍现场,进入城市的数量从2012年的9座增至12座。在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莱蒙组建堪称豪华的经营班子,一批明星经理人陆续聚集莱蒙。

  2014年,莱蒙开始进入绿色建筑及互联网家居、养老产业、旅游地产等多个领域。当时莱蒙的官方口径称,莱蒙将以“地产+X”为业务架构,通过对“X”的运营,实现高利润、高品牌、高效益等综合价值回报。

  但是,转型谈何容易?绿城宋卫平的“理想之城”,向往成为城市生活服务商,在业内看来更多的是一场风险极大的豪赌;花样年的全面转型轻资产,试图利用彩生活描画的蓝图实现规模扩张,但售后管理,似已成为彩生活亟待突破的一大瓶颈。

  财务安排失据,债务压力下,业务转型显得无足轻重。此次卖盘动作,作为莱蒙蓝海战略的首个试水项目——惠州水榭湾却也一并卖给了融创。

  过去数年,莱蒙还在二三线城市布局商业地产及经营。作为天虹商场的股东,这让拥有逾20年零售业经验的黄俊康对商业地产的投资与运营,显得过于自信。

  这几年,莱蒙国际的房地产产品线发生了偏移。以“水榭花都”为代表的水榭系土储偏少,以莱蒙都会、莱蒙商业中心、莱蒙领尚为代表的综合体逐年增加。

  按照黄俊康的计划,到2016年以后,莱蒙国际持有的零售物业大概有50到60万平方米,每年大概有六七个亿的租金收益。但据莱蒙2015年年报显示,租金收入、酒店运营收入以及物业管理收入才5.3亿元。

  众所周知,内地二三线城市商业发展受当地产业聚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牵制,消化力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拉越大,即便在发达地区,商业地产运营搞得不好,不仅不是一棵摇钱树,而且,会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

  2010年,莱蒙拿下成都红牌楼商业地块,开店不到两年,成都天虹百货红牌楼店即已迎来停业结局。天虹百货自2014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已经关闭三家门店。

  2012至2015年期间,莱蒙持续大手笔拿商业用地,这会进一步推高莱蒙的负债率。2013年底,莱蒙的负债率一度达到100.6%的高点。

  在熟悉莱蒙地产的人士看来,没有在最好的时机“重仓深圳”,是深圳发家的莱蒙在战略上的误判。

  “2012年深圳坪山花园城的那块地,现场只有万科、招商、莱蒙三家,万科压根没举牌。但决策层没有对该地块给予充分的重视,最后被招商拍走。

  一位参与了当时竞拍的莱蒙前高管对此仍记忆犹新:“再举一次牌,这块地很可能就是莱蒙的了,太可惜!

  此后深圳团队又在抢夺一宗东莞的土地时失败,“可惜最后未能获得足够的集团支持,与该地块交之失臂。

  莱蒙大举进军二三线城市时,遇上全国楼市变冷,二三线城市纷纷出现库存危机。莱蒙在杭州的项目,产品定位主要是大户型和别墅,结果销售遇阻,惠州、常州项目也周转不畅。

  “谁也不知道深圳市场会持续火爆成这样,现在想在深圳拿地,已经非常之难。

  当然,误判形势的开发商,不止莱蒙一家,市场不好时到处拿地,市场好时无房可卖,这样的开发商太多了。

  莱蒙在力挽大局,深圳的业务占比回升至近4成,成都、惠州等房地产产能过剩的城市则实施瘦身撤离。

  今年以来,中国楼市在一片去库存的狂热下,新一轮的野蛮生长似乎又开始了,像莱蒙这样的昔日“学霸”,若想重拾辉煌,恐怕得重新审视公司战略及财务管理了。(新浪乐居 见地 - 杨依依 温巧平)

(编辑 李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