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六成人频被骚扰 中奖成惯常招数

11.06.2014  16:17

  3月15日“新消法”在全国正式实施以来,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的一项权益被确认下来,然而似乎并未能阻挡电信诈骗越发凶猛的趋势。近日,本报与手机腾讯网联合发起电信诈骗现象调查,在两万多名受访者中,逾六成网友表示常被诈骗信息骚扰。

  超六成网友常被骚扰

  随着我国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借助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进行的电信诈骗活动迅速增长,电信诈骗已经威胁到公民的财产安全。就在记者采访职员敖先生的几分钟内,他就收到一条诈骗短信。短信称他在某电视台热播的大型真人秀节目中获奖了。看过短信后,敖先生熟练地删除了。“这类短信我一周多的时候会收到三四条”,他一脸无奈。

  事实上,频繁收到诈骗信息的网友不在少数。调查显示,在两万多名网友中,近九成不时会收到诈骗信息,超过六成人更是频繁被诈骗信息骚扰。

  九成骗人电话来自境外

  调查显示,六成人会对诈骗信息不予理睬。但面对“诈骗风暴”,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置若罔闻”,在广东、上海等电信诈骗信息高发区,一次被骗光“棺材本”的案件屡有发生,受骗人群渐渐从老年人向外企高管、大学生等“文化人”蔓延。

  魏先生是广州某外贸公司的高管,近期就在短短几小时内被骗走45万元。骗局是相当“老土”的“宽带欠费”:他接到一个自称联通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他在阳江的宽带业务与信用卡捆绑在一起,目前欠费45万元,他涉嫌从事洗钱等违法行为。慌忙之下,魏先生按照指示往“工作人员”的账号里陆续转了45万元,等察觉不对时为时已晚。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2013年,仅电话诈骗引发的案件就有30万余起,群众损失达100多亿元,其中超过九成的骗人电话是从东南亚或台湾打进来。

  诈骗信息五成来自短信

  与电话诈骗相比,短信诈骗的危害更加大。调查显示,逾五成网友表示自己是从短信渠道获取诈骗信息的,其中最常见的招数是“发布虚假中奖消息”。今年5月,360手机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手机安全状况报告》对用户举报的诈骗短信进行了筛选和分析,其中,43.6%的诈骗短信散布者为“房东”或“熟人”,要求接到短信后转账、汇款;31.6%的诈骗短信以冒充银行的方式,诱导用户点击恶意网址链接,访问伪造的银行网站;4.6%的信息内容甚至为冒充不能生育的富商少妻,以重金求子的方式诱骗接收短信者上当。

  虽然绝大部分网友收到诈骗短信都会有所警惕,但仍有少数人掉以轻心,让骗子屡试不爽。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如何应对“若收到亲朋好友出事、生病的消息,需要你转账支付治疗费,但又暂时联系不上当事人,你会怎么做?”仍有近两成的网友会不假思索地选择“救人要紧,赶紧转账”。

  声音

  诈骗行为

  日趋猖獗

  专家呼吁

  加强监管

  “新消法”第29条指出,经营者使用个人信息须征得个人同意,使用信息不能从事违反法律的工作,同时还担负着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

  然而电信诈骗却愈演愈烈,手法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发短信,到邮寄快递包裹,到“警方”查封账户等单一手法,再到“电信”、“税务”、“检察院”轮番上阵的连环套。此外,诈骗团伙日趋职业化,除严密的分工外,团伙成员甚至有系统的“底薪+提成”薪酬制度。

  有律师认为,虽然新消法提出个人信息保护,刑法也有类似处罚规定,但相应法律目前仍不完善,他们呼吁应进一步明确并降低电信诈骗的立案量刑标准,明确运营商等相关机构的法律责任,让司法机关打击犯罪有法可依。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伟杰 制图/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