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为官不为”(组图)

07.03.2015  04:04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 李竟先

  “曝光为官不为、治理懒政怠政”成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之一,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两提“为官不为”,其迅速成为两会热门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调速换挡的关键时刻,各级党政干部肩上的改革发展任务很重,必须对“新常态”下抬头的庸政、懒政、怠政现象引起高度警惕。

  现象1

  三种苗头:“”“”“

  湖南湘潭市委组织部调查发现,部分干部存在三种不良心态苗头:一是“”的心态。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红包不收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该协调的也不协调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以所谓表面“干净”掩盖实质“不为”;二是“”的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害怕主动作为“摊上事儿”,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三是“”的苗头。由于基层“天花板”现象严重、短期内提拔晋升无望,有的干部出现了“慢慢熬”的思想苗头,干脆做起“敲钟和尚”,坐等论资排辈。

  现象2

  两种官员:“走读”“走神

  “一项审批时限20天,拖到第19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办不了!”全国人大代表陈义龙所在企业的一些新技术产品,在申办手续中因一些部门不敢尝试、生怕担责,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而遇阻。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工作在乡村、家住城市的基层干部,“天天往家跑,办事很难找”,群众对这种“走读干部”意见很大。还有一类干部“人在基层、心在上层”,天天琢磨怎么“拉关系、建人脉”,被称作“走神干部”。

  “一些干部‘走读走神’、不在状态,懈怠了工作,疏远了与群众的距离,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全国人大代表于勇认为。据新华社

  谈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冬竹:“为官不为”现象与“为官不易”心理相关。现在要求多了,规矩严了,感觉“为官不易”,就可能产生当“老好人”“太平官”的念头,不敢动真碰硬,遇到矛盾就绕,遇到问题就躲,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为官不为”与“为官不易”心理相关

  人岗不适+缺少考核监督激励

  全国人大代表胡荣忠:部分党员干部因为人岗不适,缺少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产生了当“太平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想法。

  市场竞争里掺杂了腐败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权力的越位和错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市场竞争里掺杂了腐败因素,没有利益的事情就不作为,有利益的事情就很积极,容易越位,很任性。

  经济下行中隐藏的矛盾显现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在基层,为官不为有几方面成因。一个是干部作风问题,二是在经济下行中,原来隐藏的矛盾显现,一些企业暴露出的问题,是以前没有遇到的,而这些问题又超出了地方政府处理的能力。比如企业资金链断裂、职工下岗、企业需要银行资金贷款。但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有一些程序,不可能给每一个有需求的企业都发放。企业就希望政府出面解决,政府做不到,企业就觉得政府不作为。

  比如,广告审批。以前是乱审批,乱作为。现在必须依法审批,就必须经过工商等,这不是找个关系找个人就能搞定的。再比如小矿厂治理,现在整治很大,有一些过去的受益企业,现在审批通不过了,他们就认为官员不作为。

  高压下有些官员失去干事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一些官员唯GDP论,打着改革的旗号“乱作为”,只要为了经济发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红线都可踩,因为这样能出政绩,升迁也快。但现在强调依法行政,做错事了还要追责,尤其是反腐高压的大形势下,这部分官员就失去了干事动力。因为干事有风险,有可能干得多错得多,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的一些官员朋友现在经常如此抱怨。这种现象的冒头危害较大,比如正常一个报告的审批,一天也可以办好,30天办结也不违规,要是遇到不作为的官员,他30天才给你办好,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根本问题是官员裁量权太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官员裁量权太大,应该用制度来规定官员的权力范围。现在的规定不够细,而且都是原则性的,即使出台了细则,也很宽泛。比如环保罚款,罚多少钱,法律得明确才行。现在的裁量权太大。

  聊治理

  用制度让他有敬畏心

  新京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你觉得这些规定的初衷是什么?

  李竟先:不是让你不干活,而是让你别干那些歪风邪气的事。

  新京报: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竟先:我觉得不仅权力要瘦身,机构也要瘦身。比如你们三个小伙伴在一个部门,就要留下一个,怎么考察你们三个?这就需要一个恰当的评价机制,所以这个评价机制非常重要。

  新京报:现在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吗?

  李竟先:关于对干部的约束,我曾经提过一个提案,就是终身追究责任。后来可能未必是我提案的结果,但你也能注意到,现在有的干部都退休了,但还是被追究了责任。

  新京报:需要用这个制度来约束干部?

  李竟先:就应该这样,否则在职的时候胡乱来,退休之后逍遥法外,这样不可以。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用制度让他有畏惧之心。

  新京报:对于懒政怠政现象,目前有类似的机制来制约吗?

  李竟先:我们现在特别需要一个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干部考核制度。据我了解,中组部正在制定一个新的干部考核机制。

  需要考评制度约束官员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这种为官不为的现象,说明还是需要一个相应的考评制度来约束官员,另外还得加强作风建设,让官员勇于承担责任。

  更需要官员自我提升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当前需要重视基层干部出现的变相不作为现象,既要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让官员摆脱不良的官场潜规则,更需要官员自我提升,改变不正确的政绩观。

  看行动

  湖南湘潭市:出台规定惩治30种“为官不为”行为

  2014年8月26日,湘潭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监察局联合出台《关于惩治三十种“为官不为”行为的规定(暂行)》,明确规定对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到位、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措施不扎实、对群众来访来信敷衍塞责、对承担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不落实等30种典型“为官不为”行为进行惩治。

  截至今年1月下旬,湘潭市已经先后查处了156名“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

  贵州黔西南州:千余干部“为官不为”被“召回

  2014年10月起黔西南州开始实施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民主评议、明察暗访、“负面清单”等精准“定位”懒政、庸政干部并纳入召回行列,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对他们培训、考核。

  截至2015年1月,黔西南州通过“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共召回干部1231人,其中处级干部59人,科级干部185人,一般干部987人。通过召回,165人被转岗或免职,67人被待岗,9人被辞退,其余培训考察合格后回原岗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林其玲 贾鹏 谷岳飞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