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谈经费管理 同行评议可避免科研垄断

01.09.2014  16:33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专家称:经费分配管理过分官僚易生科研腐败,需改革课题申报和结项规则。

   同行评议可避免科研垄断

  法制晚报讯(记者 汪红)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支振锋日前称,过度行政化和官僚化的科研经费分配与管理助长了学术腐败。应实施并尊重严格的同行评议,通过任期制、限制同一专家过多参与委员会或评审会等措施,防止学霸、学阀的出现,鼓励学术竞争。

  支振锋介绍,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付,行政化的政府显然无法应对专业化的科研。政府手里有钱,却没有能力判断应该拨给谁,支持什么课题,课题最终成果、价值如何。

  结果就可能导致立项选题与拨付经费相背离,获得经费资助的课题未必有价值,拿到经费的不一定做研究,不过是个“包工头”。

  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行政官员掌握着经费拨付大权,既可能导致“跑部”拉项目,也可能导致过度依赖其认定的专家。

  “跑部”拉项目本身就涉嫌腐败;对特定专家的依赖则在学术界制造了一批学霸、学阀,甚至山头林立。据说,有经验的学者不待申请开始,仅看看项目申报指南,就知道课题可能花落谁家。至于成果结项,也往往流于形式。

  支振锋说,经费管理的过度官僚化也易导致科研腐败。主管部门为了统计方便、政绩好看,导致“数目字管理”多年来在学术界一直风行。申请课题与获取经费情况不仅与高校排名相关,更是许多高校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

  结果就是逼着所有人都去申请课题、搞公关。但在课题立项、经费拨付后,许多学者却发现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课题经费“难花”,因为目前的经费管理十分严格;另一方面许多研究机构又在催促花钱,要求每年至少提前几个月“完成经费使用”。

  “计划经济观念下的科研经费预算中几乎不承认研究者的智力报偿,依规支出经费实际上并无支出需要,或在严格限制下几乎不可能支出;但如果上交则有可能导致未来经费减少,套取、挪用、欺诈等手段便使出来了”,支振锋坦言。

  支振锋建议,要改变现行课题申报和结项规则,实施并尊重严格的同行评议,通过任期制、限制同一专家过多参与委员会或评审会等措施,避免某个专家或群体垄断课题评审和学术评价,防止学霸、学阀和山头的出现,鼓励学术竞争,培养更多专家和研究团队。

  在课题监管和经费管理上,应承认科研人员的智慧贡献和价值并给予适当回报,经费管理上以科研为本,尽可能便利科研人员对经费的利用。

  应该全程透明和引入外在监督。在选题的设置、申报、立项与结项中,除非涉及国家或商业秘密,应及时、完整地公布相关信息,悉心听取建议和异议。条件允许时,应引入利益中立的境外同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