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谣言已成灾不要轻信 八大类谣言食品安全类居首
原标题: 朋友圈谣言已成灾不要轻信 八大类谣言食品安全类居首
东北网4月4日讯 马克·吐温说,“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了半个地球”。
的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与之相伴的,则是绵延不绝的谣言。
早期,微博是散播谣言的聚集地。如今,谣言在朋友圈兴起,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扰。
轻信谣言差点吓出病
张静,今年三十出头,一直热衷于刷微信朋友圈。前两天,她喂5岁的女儿吃柿子。孩子吃完柿子后,又喝了一袋酸奶。这时,张静看到一位朋友转发的信息,把她吓一跳:“一个三岁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张静赶紧扭头看女儿,只见小家伙正活蹦乱跳地玩耍。
她又急忙给老公打电话,老公不敢怠慢,赶紧上网查资料。查了一圈才发现,这个帖子里讲述的事情,并不真实。虽然奶制品中的蛋白质和柿子中的鞣酸会发生反应,有可能形成不易被人体消化的结石,对肠胃不好的人有点影响,但不可能致死。听完老公的讲述,张静悬着的心才放下:“以后可不能轻信朋友圈里发布的消息,差点儿吓出心脏病来。”
董女士,是一位“微信达人”。三年前,她先后注册三个微信号,和天南海北的亲戚朋友聊天。刚开始,她一天转发好几个帖子,到后来,转发的频率越来越低,现在几乎几天才转发一次。董女士说,她以前转发最多的,是“转发送话费”之类的文章。但转完之后一查,账户余额并没有增加。
几次之后,她明白了:“原来我被骗了啊。”如今,董女士对朋友圈里的“转发有奖”一概不信了。“这些信息,我没法鉴别,干脆就躲得远远的。”
朋友圈谣言分为八类
相信,张静和董女士遇到的谣言,你也不陌生。几乎每个月,腾讯新闻都会按照投诉的数量,整理出谣言的TOP10。其中包含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失实报道、儿童走失及科学常识等八个种类。
2016年新年伊始,有一条谣言,在朋友圈引起恐慌。有人发状态称,自己玩了一个打开链接“微信公开课PRO版”之类的东西,可以看到数据。可有人说,这个链接是会盗号的。“如果这几天我发不对劲的信息给你,那肯定是被盗号了。一切以手机号联系为准。有事请急call我手机。”
事后,微信团队郑重声明,“我和微信的2015”,是为2016年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发布时为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已进行优化解决。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这种谣言,涉及的是财产安全。
还有一种谣言,涉及的是人身安全。
比如,“强冷空气将至,医生再次忠告50岁以上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在睡眠时如果心脏病突发,剧烈胸疼足以把人从沉睡中痛醒方丹参滴丸或者硝7,立刻口含十粒复,酸甘油片2片,或者阿司匹林3片(300mg)嚼服!接着立刻联络急救中心,然后坐在椅子或沙发上静候援助,千万别躺下!”
真相是,冠心病不会选择年龄,更不会以50岁作为分界点。不能遇到胸痛,就认定是心肌梗死。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所有病人。如果药不对症,就贸然服用,将有可能加重病情。而且,相比于平躺,坚持坐着更加消耗体力,会使得心脏耗氧量增加,加剧病情。
谣言中,占比例最大的,要数失实报道。这种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半真半假而已。朋友圈曾盛传,一位驾驶员在高速公路行车时,没看见限速100km/h的标志,结果超速12%。按照法律规定,这位驾驶员要被扣3分,还要缴纳200元罚款。随后,这位驾驶员打开了公安厅的网站,注册登录,找到了网页上的“高速公路交通违法查询”。
在填写车牌号和车辆识别号等信息后,进入驾考理论考试页面,回答了10条关于高速公路行车的题目,这条违章信息就被撤销了。不过,每个驾驶员每年只能享受一次,且必须是4分以下的违章。可据交警部门介绍,目前,只有浙江省等少数地区,针对情节轻微的交通违法行为,推出了一些“减免扣分”的政策。
浙江省允许驾驶员通过答题方式,每年销一次不大于4分的轻微违章,但也有很多具体的前提规定。其他地方在高速公路上被查处的所有交通违法行为,都必须按规定接受处罚。
以上这些朋友圈谣言,真让人气愤。
那么,在看到它们时,有没有人会主动辟谣呢?答案是,很少。
调查显示,40.3%的受访者看情况而定;30.4%的受访者会质疑一下,给转发者提个醒;仅22.9%的受访者,几乎每次都会站出来辟谣;6.3%的受访者直言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