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质监局帮助大埔县长新村创新村级治理提升扶贫准度

31.12.2015  11:39
大力实施产业帮扶   “长新村人均耕地仅0.此外,省质监局助该村引进白玉蜗牛养殖产业,扶持传统的养蜂产业,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兔、养鸭、养猪等养殖业。

  ●本报记者  罗娟娟  刘晓娟

  今年50岁的徐锦河起初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埔养殖白玉蜗牛的第一人。今年,养蜗牛让他增收2万多元。他说:“单蜗牛养殖棚一个就要投入10多万,没有省质监局的帮扶,想都不敢想。”

  2013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启后,省质监局帮助长新村建立“一核三元、多层共治”的村级治理模式,释放贫困村的内生发展动力,让该村实现了“精准脱贫”:11个自然村通了水泥路,近千村民喝上放心水,村里建起广场,老人孩子有了图书室、电脑室……三年间,长新村集体年收入从8388元增至近20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700元增至1.2万多元。

  释放内生发展动力

  新建的长新村村址大楼内,设有妇女学校、远程教育室等10多个场所。长新村村支书廖习荣说:“村址大楼是村民们参与村务管理的场所。”他说,省质监局帮扶该村以来实施了30多项帮扶项目,村民基本都参与其中。村民既是被帮扶对象,又是实施帮扶的主体。

  “我们在帮扶开展之初努力探索让村民能参与决策、管理、监督帮扶工作的新模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省质监局调研员、驻村干部赖伟说。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该村逐步形成了“一核三元、多层共治”村级管理新模式。“一核”是指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三元”指协商议事会决策管理、村民委员会执行、村监督委员会监督,“多层”即乡贤、退休干部、热心人士和镇村能人等共同参与村务处理。

  因为多层治理、村民的参与性增强,省质监局在帮扶过程中少走了弯路,帮扶项目项项都做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在省质监局帮扶以前,长新村11个自然村仅有一个通了水泥路。如今,11个自然村都实现村道硬底化,原有的村道扩建升级,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村里建起了村口广场、桂花岭广场、村委会广场。省质监局还通过实施社保、医保、助学帮扶、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为村民们解决养老、医疗、上学、居住等问题。

  大力实施产业帮扶

  “长新村人均耕地仅0.5亩,山是唯一资源。如何用好山地发展产业?我们走访了乡贤、热心人士和镇村能人,共同探讨靠山吃山的路子。”赖伟说,走访后发现,由于大埔蜜柚产业渐成规模,村民对蜜柚种植热情高涨。因此,省质监局决定把蜜柚产业作为长新村今后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该局为村里投入100万元入股大埔县兴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合作兴办228亩的红肉蜜柚产业基地,今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8万元。另一方面,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发展路子,成立了蜜柚种植合作社,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蜜柚产业,每年为贫困户发放3000元的种养金,为农户免费发放了约6000株柚苗。如今,该村种植蜜柚近2000亩,柚农每年增产增收约50%。

  此外,省质监局助该村引进白玉蜗牛养殖产业,扶持传统的养蜂产业,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兔、养鸭、养猪等养殖业。同时,还以投资大埔县水电发展项目的形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56万元。如今,长新村集体年收入、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23倍和4.4倍,成功摘去“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