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西的历史见证者——圣心大教堂

18.06.2017  11:58

广报记者王维宣摄

广报记者乔军伟摄

这是广州最美的教堂,没有之一。圣心大教堂,又称石室,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座欧洲哥特式古建筑风格的石结构天主教教堂,由法国工程师稽明章仿科隆大教堂的风格设计,由广东揭阳人蔡孝任总管,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前后历时25年,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

广报记者陈忧子摄

它在历史上曾是清末两广总督府,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61年,中法签订不平等条约规定,法国人至通商各口岸地方其租地自行建礼拜堂学房。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被夷为平地的两广总督行署地基,要求清廷划拨建立教堂,经法军司令出面写信威胁,恭亲王奕忻与法政府鉴署附加协议,咸丰帝下诏批准。

广报记者颜晓明摄

石室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过程,又是中国工匠建造的目前国内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和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有着典型的尖拱、尖拱券的门窗、飞扶壁、彩色玻璃、塔楼、尖塔以及拉丁十字架,当时耗资40万法郎,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因而被赋予“远东巴黎圣母院”的美誉。

广报记者黎旭阳摄

教堂塔尖高58.5米,恢弘、壮观、美丽,全身都由花岗岩打造,漂亮的彩绘玻璃由国外空运回来,在当时价比黄金,可谓是下了血本打造。教堂正面有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石塔中间有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

由于教堂全部使用花岗石建成,而广州并不出产花岗石,教堂用尽了当时从九龙的牛头角及茶果岭开采出来的大麻石。这些石用帆船运至广州,再用人工打凿,吊装,粘合。单单是开采用石就已用了8年。

广报记者乔军伟摄

设计石室教堂的法国建筑师从巴黎圣母院中得到启发,同时又在设计上进行了不少改进,因此整体上属于哥德复兴式建筑,这在亚洲都是极为罕见的。石室几乎具有哥特式教堂的所有构图元素,既有早期的彩色玻璃窗、透视门等,又具中晚期的双钟楼尖塔。

广报记者王维宣摄

但后来,法国工程师与本地工人语言不通,加上中国人从来没有建造哥德式教堂的经验,工程开展数年,仅垒起几尺高的石块,直到一位到工地探望同乡的建筑师傅蔡孝留下担任总管工,终在1888年完成。

教堂的真正指挥完成建造全是由这位偶然来访却又决意留下的广东揭西坪上镇尖田村的石匠蔡孝所完成的,因此看到的这幢奇特的哥特式建筑里溶入了不少中国元素。整座教堂的建造用中国的糯米桐油代替水泥,穹顶石块也从中凿双孔用铁枝穿起来,更加牢固。教堂楼顶的出水口是中国狮子造型,地板铺设广东本地的大阶砖,门上也刻着广式木雕。

广报记者颜晓明摄

石室每天上下午对公众开放,在非弥撒时间可随便参观,但教堂内部禁止游客拍照。

广报记者颜晓明摄

走进堂内,拱形穹窿、遍布墙壁的合掌式花窗棂和勾绘了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无一不是天主教教堂最具魅力的元素。

广报记者颜晓明摄

因为所有门窗都以法国制造的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避免了窗外的强光射入,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步入教堂随意就坐,或闭眼沉思,或捧书细读,便能在闹市中享受这份难得的安宁。

广报记者骆昌威摄

尽管教堂里常年鸦雀无声,但作为天主教在广州教区最大的教堂,常会有许多人来拍照留念,因而外头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广报记者陈忧子摄

石室华丽的外貌无论雨晴都别有一番风味,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都喜欢来此驻足观赏,取景拍照。华丽而肃穆的石室,连积水中的倒影也惊艳得令人不禁摁下快门。

广报记者陈忧子摄

有些人甚至会将此直接作为拍摄婚纱照的地点来取景,在美丽、庄严而恢弘的教堂前许下一生的誓言。

广报记者廖雪明摄

而遇到复活节、圣诞节等当天也会有盛大活动,教堂装饰一新,更是难得的奇景,专挑节假日来一睹的人也不在少数。

广报记者廖雪明摄

真的不在少数……不得不说它的名声很大啊。

石室曾在抗日时期因战机冲撞被毁坏,直至1979年政府落实宗教信仰政策才得以重新修复。在屈辱中建起,在仇恨中毁坏,又在宽容中重塑,石室的一切无不静静地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广报记者陈忧子摄

若想感受一下藏身闹市的异域风情,石室始终都会伫立在那里默默等待你的到来。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

出品人:刘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