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女教师扎根苗乡五十余载传道授业

09.09.2019  19:12

  王大英在苗族服饰非遗传习所带领孩子们刺绣。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新华社贵阳9月9日电(记者肖艳、向定杰)新的学期,73岁的王大英又站上了讲台。

  作为贵州省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的一名返聘教师,她管理着一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族文化传承名师工作室。每周,王大英都要给学生上蜡染、刺绣、芦笙、舞蹈等课程。

  “教了五十多年,我的学生都在教学生了。”两鬓斑白的王大英坐在板凳上,用蜡刀蘸着蜡汁,一边给记者演示如何画出工整的花纹,一边讲起了过往。

  高寨乡是当地一个十分偏远的乡镇,全乡约有三分之一为少数民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生产生活条件格外艰苦。

  1964年,只有小学文化的王大英因为经济窘迫、语言不通等问题无法继续初中学习。赋闲在家后,听说附近有一个顺岩河教学点停办了6年,一直没老师,她就想着去试试。

  “根本不像个学校!”王大英回忆,来到教室,第一眼就看见几块石头支起来的“桌凳”,茅草盖的房顶有碗大的洞,自己住的宿舍也是刚腾出来的牛圈。

  “我打算第二天就走,但又想到如果我都怕苦不敢留下来,谁还会来这里教书,我们苗家的孩子不是永远没有希望了吗?”考虑再三,王大英决定留下。

  紧接着,她开始走村串户动员孩子们入学。碰了几次壁后,王大英动起了脑筋,她告诉家长,女孩来学校还可以学刺绣,一下子有23个女孩走进了学堂。

  慢慢地,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设了5个年级,却依然只有一名教师、一间教室。为了让学生正常学习,她让1到3年级的学生早上来上课,4到5年级的学生下午来上课。

  除了教小孩,王大英还办起了流动夜校。她回忆,当地村民大多不识字、买卖不会算账,“去买肥料,觉得80斤比100斤多,因为只知道8比1大”。

  1975年8月,王大英的流动夜校开班。附近有3个寨子,她每晚在一个寨子讲课,先用普通话讲,再用苗语翻译。有时候为了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她甚至要不厌其烦地教上十多遍。这帮助了数百人脱盲。

  1992年,顺岩河教学点撤销,坚守28年的王大英调到了如今的平寨民族小学。在一次走访中,她得知当地有许多十七八岁的姑娘没读过书,于是就呼吁关注这类现象。次年学校同意专门设立苗族女子班,后来改名春蕾女童班。

  春蕾女童班办了两届,38名贫困苗族女孩进校学习文化课程,有的考上高中、升入大学,有的则在毕业后进入平寨民族小学担任教师,反哺母校。“是王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曾是女童班一员的李中兰说。

  因为对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王大英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十佳春蕾园丁”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已到退休年龄的王大英,考虑到学前班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方面有一些障碍,又继续重返岗位。

  “我想继续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只要身体没问题,就一直干下去,起码干到80岁。”王大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