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4】

22.05.2014  18:52

    启示与借鉴  

    (一)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无论日本还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拉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日本偏重于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鼓励出口换取外汇。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贸易收支出现顺差并不断扩大。长期依靠外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美国等主要贸易对象的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招致对方强烈不满,对日频频发动贸易摩擦,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从而给日本自身的经济稳定发展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口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对美大量出口,同样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并成为美国屡屡施压人民币升值、引发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日本和中国的实践都表明,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它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积极扩大内需,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贸易收支平衡、保持稳定的汇率水平及经济增长。

 

    (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贸易摩擦频发

    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践证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密切,摩擦产生的概率会越大。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不仅是日本和中国重要的贸易对象,其旺盛的需求市场也使其成为日本、中国等许多东亚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主要对象。日美、中美贸易摩擦都是在与美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和不断扩大出口的过程中产生并演进。

    无论战后初期的纺织品出口,还是70年代以后的钢铁、半导体、家电、汽车等出口,日本产品集中大量进入美国市场的确冲击了美国的相关产业,从而引发日美摩擦。而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日本,在日美贸易摩擦的谈判中许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屈从于美国的压力,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三)特有的商业行为、惯例等极易与国际通行规则相碰撞

    在日美贸易摩擦中,美国指责日本最多的问题是流通领域的诸多“壁垒”,如流通体系复杂、手续繁琐、零售店分布广泛、交易习惯独特等,认为这些因素阻碍了外国企业及其商品进入日本。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激化的时期,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之下,日本不得不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努力改变国内一些政策制度、惯例等,并开始转向扩大内需的发展方向。而长期形成的市场较为封闭的特性,使日本与外国间极易产生摩擦,并且摩擦带来的成本很可能大于市场开放。日本的经历告诫我们,减少国内特有的交易行为、惯例,只要条件成熟便减少各种壁垒,主动开放市场,会有利于本国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从而减少对外摩擦。

 

    (四)技术上非完全自主开发易将摩擦引向纵深

    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美国引进技术。日本的技术引进具有一个特点,即将基础技术引入后擅长改良吸收,并能开发出更实用的技术和更好的产品,再应用到商业竞争后往往会超越对手。随着日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和升级,美方企业状告日企产品侵犯其专利权的案件日益增多。由于美国对日处于强势地位,日本所开发的产品中又留有美国专利的痕迹,日本企业大多败诉。

    当前,随着各国间经贸领域竞争的加剧,核心技术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今后围绕技术专利及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将是一种趋势。日本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引进和模仿技术也存在弊端和风险,所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大力加强自主研发十分必要。

 

    (五)加大研发投入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民间企业在增加研发投入和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而继续扩大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后,出口品种趋于多样化和分散化,不再集中在少数品种上,减少因一种商品发生贸易摩擦而影响全局的现象,有利于弱化原有摩擦点。当然,同时也可能会引出新的摩擦点,导致摩擦面扩大。不管怎样,在产业结构保持不断优化的状态下,国际市场上处于竞争优势的依然是日本产品。

    虽然日本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原本并非出于应对贸易摩擦的动因,但客观上对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出口以及缓解摩擦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频发和不断升级的日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日本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维持和扩大出口。这不仅是日元升值对缓解日美贸易收支失衡难以奏效的原因之一,也是战后东亚一些出口导向型国家和地区在本币升值中能够抗御汇率变动风险、保持出口竞争力、顺利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充分了解贸易对象的相关法规、社会文化以及国际规则惯例等

    表面上看,贸易摩擦的产生是企业间的行为,而实际上它涉及各方政府、相关机构、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譬如,美国人强调独立、个性、开放、创新,日本人则从众心理较强,为掩饰分歧和避免直接摩擦,往往不愿直接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是迂回、含蓄地传达自己的主张,常常回避问题的实质。日本人的“暧昧性”容易导致对方弄不清其真实意图,从而出现误解、误判及摩擦。

 

    因此,要应对和解决贸易摩擦,不仅需要熟悉自身情况,也需要具备经贸、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对方的经商环境、社会文化、相关制度法规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国际通行的法律制度、相关政策等。另外,欧美国家比亚洲国家更重视和习惯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随着国际贸易摩擦从传统领域向知识产权、环保、劳工等领域扩展,不仅需要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相关法规,使之与国际接轨,实现标准认证的相互认可,而且需要深入研究贸易对象的法规政策以及WTO相关条款,有效运用国际贸易仲裁机制,加强国内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谈判技巧和水平。(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室主任  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