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鼓励有效吗?看看东莞这几位家长怎么说

30.06.2016  01:43

不少中小学生在下周就要迎来期末考试了。随着期末考试越来越临近,成绩、分数又成为家长和孩子最为关注的话题。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鼓劲,会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希望孩子考个好成绩。

“最近孩子在为期末考试复习准备,如果这次考试两门科目能考95分以上,我就带他去北京玩一趟。”孩子在南城六小读四年级的市民陈女士这样告诉记者。最近,陈女士身边几个要好的朋友,除了每天接孩子时,聚拢在一起也会谈论如何让孩子考试考得好,不少家长纷纷感慨:不承诺给孩子奖励吧,担心孩子没动力不上进;给孩子奖励吧,这种成绩跟奖金、实物挂钩的“绩效考核”方式总觉得不对味儿。

期末考试要来了,究竟拿什么鼓励、激励孩子?爸妈们,你们觉得以“资”鼓励有效吗?从以下这些家长的想法里,也许会找到答案。

南城家长刘军:

奖励承诺千万不要随口说

刘军的孩子目前还在南城金色华庭的艺鸣幼儿园读大班,虽然他的孩子没有参加过考试,但他对物质奖励也有不少体会。

按说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既没有考试,也没有作业,用物质奖励孩子学习的机会不算多,可刘先生说,现在买礼物选礼物可是他近期的一件家常便饭,只因为给了孩子承诺,没想到现在有了这样的结果。

刘先生说,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孩子跟他讲起班里面今天跳舞跳得好的几个小朋友都获得了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孩子就说自己也想去学好舞蹈。看到孩子这么积极上进,刘先生就说,以后不管你哪方面获得表扬,老师给你奖励了小红花,我都买礼物奖励你。看到孩子没怎么拿过小红花,刘先生打算用此方法来激励孩子。

这样的激励承诺说出口后,没想到马上在孩子身上奏效了。“第二周的周一,我还在开车下班的路上,儿子就给我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他今天在班里帮助女同学,老师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听到儿子拿到老师的奖励,我自然很开心,下班路上就去超市给他买了最爱的变形金刚,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开心。可时间过了一两个月,我发现儿子经常获得老师的小红花了,大概每周都会在下班时间接到儿子电话索要礼物,这越来越让我发愁。”

刘军说,儿子为了拿礼物,在班上的确变得很积极,但是他的积极都很有目的性,就是为了拿礼物。“现在我们都不知道买什么礼物了,之前买了礼物都不便宜,现在也不敢随便敷衍孩子,我感觉我的那句承诺把孩子带进了很功利的世界里,让他觉得为了礼物才要积极付出,这种方法实在不妥。”

东城家长赵梅:

过分要求家长不能乱答应

赵女士的儿子是个比较调皮的男孩子,爱玩电脑游戏,爱玩手机,成绩中等。赵女士为了激励孩子好好考试,在晚饭时跟儿子说如果考得好就给他奖励。没想到这句话让他儿子深深地记在了心里。第二天,赵女士说,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儿子居然跟我说,如果考好了能不能送个IPAD。

儿子居然索要起了奖励,而且还是电子产品,这让赵女士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儿子平时就爱拿我们的手机玩游戏,这要是给他买了IPAD,不是把更多时间花在玩电子产品的身上了吗?不过当时我没有马上回应这个IPAD能不能送,因为担心影响孩子备考情绪,我只说了,你先考完了再说。”

马上就要期末考了,儿子的这个IPAD要求,让赵女士很为难,如果这一次送了IPAD,会不会儿子的成绩因此下降?儿子会不会为了拿到IPAD礼物,在考试上耍一些什么手段?如果这次送了几千元的IPAD,下次会不会要更贵的礼物?如果现在就不答应送IPAD礼物,孩子的期末考试会不会就不好好复习呢?这些问题,都让赵女士很困惑。

赵女士说,他跟丈夫商量过了,儿子年纪还小,送ipad肯定不妥,而且“后患”无穷,就算打击了他的信心,也比送个IPAD给他玩好。“我们商量好了,如果儿子考好了,我们再好好跟他解释IPAD对学生的不实用性,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从另一个方面来满足他,比如可以让他自己选择去哪里 旅游 ,出国游我们都会答应他,只要他同意不买IPAD。”

寮步家长许深宇:

物质奖励为辅,精神奖励为主

家住寮步的许先生,他儿子今年读初二了,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许先生说,给孩子的物质奖励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会让孩子有一种考试得分完全是为了奖励的 心理 ,而且奖励还得一次比一次好,下次如果奖励太差,孩子可能会赌气考差,他并不推崇这种奖励法。

当然,也不可能一点物质奖励都不给,而且就算父母不给奖励,爷爷奶奶也会给奖励。但我的原则是,不能给他太好的,对学习无意义的奖励。

“有一次孩子爷爷觉得孩子考试成绩很棒,提议送给孩子一双名牌运动鞋,最后被我制止了。”许先生说,这种贵重的物质礼物,对孩子的学习并不会有什么益处,反而会让他产生攀比心理,以后很有可能只愿意穿品牌鞋子了。老人家对孙子肯定是愿意投入的,有时候甚至对他们是一种溺爱,忽视了这样做的危害。

许先生建议家长更加重视精神上的奖励,同时,即便考得很好,也不必要在成绩上对孩子做太多奖励。“学习生涯中会有很多不同的考试与竞争,如果一味地强调最终的成绩,也会让孩子对成绩过于在意,这也未必是个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