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映出你的性格特征 习惯性点赞无助于社交

30.01.2015  12:35

“2014年,我点了630个赞,收获570个赞,基本收支平衡!”

“求安慰,去年送出去1200个赞,才收获326个赞!”

近日,苹果系统、安卓系统都升级了微信的点赞功能,去年一年你点了多少赞、获得多少赞一目了然。一时间,很多人在朋友圈晒赞。你知道吗,送出和收获的赞的多少、赞的给予偏好等,在某种程度能反映出你是怎样的人以及处于何种状态。点赞的背后,也许反映出了你自己。

点赞是一种心理认同

“这条信息说得真好,有道理,内容是关于修身养性方面,也有正能量,我点个赞”;“雪域高原、蓝天白云、山峰高耸,这照片令人心旷神怡,大家共享,转发个微信,赞”;“动画有意思,设计的很幽默,很放松,赞”。

看到丰富多彩的微信,尽管嘴上没说,我们脑子里也会出现类似上述的想法,进而免不了产生支持、赞同、偏爱等态度或出现欣赏、放松等主观情绪感受。出于心理上的认同,点个赞就成了人们处理微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模式。

点赞这种心理认同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态度或认知倾向。不过,点赞与赞同还是不能完全画等号。赞同是对微信内容或微信形式等做出明确的支持态度,赞同作为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所谓的稳定性、指向性、评判性等,需要更多时间、更多分析后的内化,具有本质上的意义。相对赞同,点赞作为一种回应方式,除了与心理认同有关外,是否点赞还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点赞一按即可,不费心思,操作简单,随便就能给个赞;熟悉的人彼此支持一下,借此沟通感情,来个赞;点赞之后可以收获赞,被点赞后表示感谢也给别人来个赞;点赞表明“朕已阅”,等等。微信里,点赞行为模式不外以下几种:

1、常见模式 “这条信息、图片不错,感谢分享,又懒得回复或者想不到回复什么,点个赞。”这是点赞最重要的原因。点赞是一种参与过程,表示认同点赞对象,也认同此社交平台。

2、互动模式 彼此非常熟悉,为了维护这种关系,才会出现互动式点赞行为。内容无所谓,关系很重要。

3、利益模式 投票、广告、朋友圈出现公共账号推出优惠活动、朋友发布一定数量的赞的要求,等等,有一种“被点赞”的感觉。

4、存在感模式 点赞即存在,类似于聊天中的“呵呵、嗯嗯”等,是微信使用的一种态度。

5、偶像模式 你是我的男/女神,所以点个赞表示关注。

6、疯狂模式 不管信息是好是坏,见到信息发布后,总是习惯性地去点赞,“点赞族”便是如此。

让你了解真实的自己

从心理学上来讲,微信现象作为物质源、刺激物,总会引发人们的思索或评判。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在微信上有着不同的反映,最简单的反映之一就包括点赞。

点赞是一种处理方式,更是一种态度。轻易点赞的“赞手”与很少点赞的“吝啬鬼”,特征会一样吗?男人女人关注点一样吗?不同职业人给予的赞有区别吗?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报告中给出了答案,他们新开发的计算程序可根据一定数量的点“赞”数据,“算”出人们的性格特征。

该研究数据来自8万多名Facebook网友志愿者,志愿者们在名为“我的性格”的应用软件上完成“性格调查100问”。同时,志愿者们还向研究人员提供了访问他们的“赞”的数据权限。“我的性格”应用软件中的人格评分可以充分显示五大性格特质,包括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以及情绪稳定性。“我的性格”软件同时允许志愿者邀请他们Facebook上的亲朋好友参与,通过完成问卷测试对志愿者作出性格特质评价。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他们对喜欢页面的点“赞”显示出来。计算机只需分析10个“赞”,对某个研究对象性格判断准确度就要高于该研究对象的同事的判断;分析70个“赞”,准确度就高于朋友或室友的判断;分析150个“赞”,准确度便高于父母或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判断;而300个“赞”,分析结果准确度居然高于其伴侣。

比方说,与“父母离异”关系最大的几个“赞”的关键词是:“对不起,我爱你”、“如果我和你在一起,那么我就只想和你在一起,我不要其他任何人”。这表明,这类生活事件会给人们留下永久性的行为痕迹,而且这种痕迹是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被检测到并进行深入研究的。研究人员认为,对父母离异状态的预测具有深刻意义,因为父母离异对人们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估计,网络行为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人类自己的内心情感。

习惯性点赞无助于社交

点赞过程中,用户自认为得到了好的观点、最新消息、美感图片,身心得到满足;而对于信息发布者来说,得到赞是一种关注和认同,有时也似乎是一种心理满足或期待。

点赞背后的发信、收信双方存在着支持、欣赏、赞同等主观感情色彩,正因为如此,微信的点赞设置或功能才得到彻底发挥,形成难以计数的“点赞族”,据说不乏双双超万的超级“赞手”。

在微信朋友圈里,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态度,你找你要的,我释放我想的,大家相安无事,导致很多人形成了无论怎样先“赞”一个的习惯,导致点赞太容易。有的微信明明发的是令人痛苦、不快的内容,有人连内容都未看,只因彼此认识,随便就点个赞;对于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吐槽或流传,有人在愤愤不平之下也点了赞,这个赞,也许是对网友敢于转发的支持,也许源于自己某种心态,为何赞,只能猜了。点赞很容易,但简单点赞,并非能够完全表达你的赞同态度或真正想法。

如果要表达对微信内容、创作形式的喜欢、偏爱,最好看完了再点赞,因为这是你真实的反映,千万不要太随意点赞。点赞或许给对方以关注感、赞许感,有拉近感情之可能,然而,这并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手段。习惯性、随意性点赞,有时影响人们真正有效的情感交流,甚至出现那种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交流只点赞、音容笑貌无的情况。这样的赞,点来点去,没有一点实质性交流。

延伸阅读

微信“朋友圈”的

几种心态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测量学中心专家认为,未来,电脑极有可能会推断我们的心理特征并做出相匹配的反应,进而发展成为具有情感智能及社交能力的机器。若干年后,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人机互动场景将变得触手可及,例如,雇主们能根据性格测试找到更合适职位的应聘者;市场推广人员也能借此做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改进;性格分析甚至可帮助人们在网上更有的放矢地寻找约会对象。

其实,通过点赞分析性格不是什么神秘之事,人类行为学研究早已表明,具有不同人文特征的人如性别、教育程度、区域、民族、职业等有着各自的行为特色,不同人文特征的人关注的兴趣点、处事风格、行为习惯各有区别,有人称为“社会刻板心理”现象。简单说,人们脑中形成了医生有医生样、教授有教授样的机械、定式、惯性的认识。点赞之所以反映出你自己,是因为点赞反映了你或你那类人的态度、认知行为方式与人文特征。我们天天在看微信,“朋友圈”的特点或心态主要有如下几种:

1、炫耀、自恋 “好累啊,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终于走进林海雪原,体验了什么叫寒冷,谁要来?”——从早到晚,这类人的生活轨迹几乎都能在微信上找到。他们渴望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得自我的满足感,喜欢晒幸福。

2、交往、发展 小李是个心理工作者,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在微信上,她经常发布心理方面的信息,分享别人独到的观点,通过微信加强联系,这让她觉得生活更充实了。——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动力,人们都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这也是微信交流的主要内容。

3、减压、宣泄 小张远离故乡谋生,生活有些艰难,也有些抱怨,在微信里他除了发布笑话、社会传闻外,有时也宣泄自己的不满。——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有些人或许没有更多的途径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尤其是负性体验,便想通过微信表达生活的困境,以图达到减压。写出来、说出来,本身是减压,是很好的调适压力方式。需要提醒的是,调整心理有很多方式,过于抱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4、旁观、浏览 有的人总在浏览别人的信息,但很少转发,更不见原创,大多充当旁观者,不愿暴露自己的体验。——当大家都玩微信时,从众心理让人们赶潮流;查看微信,也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只看不说的人,大多有过度防御的心理,不愿过多暴露自己。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 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