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小楼村”建起了“养老平房”(图)

04.10.2014  08:07


  赣榆沿海农庄素来富裕,沿着204国道密密麻麻分布着的村庄都是满眼漂亮的小楼。记者近日在这些三层四层小楼不稀罕的富裕村庄,却发现重新建起成片的平房,一打听,原来都是应农村老年人的要求建起的“养老平房”。赣榆在“老人村”里推行集中的养老服务,创造了被称为全国独有的农村养老 “赣榆模式”。

  “俺们大盘是全县第一个建‘老人村’的。记者你是城里人,可能不知道俺们农村老年人的情况,饭软饭硬、菜咸菜淡,加上婆媳纠纷,很多老年人并不愿意跟儿女住一起。”青口镇大盘村会计祁洪峰,今年62岁,自己就住在养老平房里。他带记者走进他和老伴住的平房,51平方米,建筑和装修是村里统一搞的,里间是卧室,外间是餐厅,地面是自己铺的瓷砖,收拾得很整洁。院子东侧还有小小的配房,是厨房和卫生间。剩下十来平方米的小院,角落里种着大葱。老祁说:“早在1996年,就有老年人找到村里,说和儿女一起住不方便,村里能不能拿出地来,建平房。先是各家自己建,比较凌乱。2010年,村里投资320万元,集中规划建设了82户的‘老人村’,现在住着146位老年人。分开住,子女隔三差五来看看,一起吃顿饭,感情反而越来越好!

  村民们商议的入住条件是,年满60岁,子女不欠集体债务,每户交1.2万元押金就可以搬来住。老人村产权是集体的,老人临终时按照当地规矩搬回自己家里去,村里退回押金。村里给每户装上了程控电话,平时老人们可以电话聊天;村里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有事情可以拨打内部电话呼叫值班人员。

  “周围庄子的人,都看俺们眼红哩。”62岁的万发英,说起话来声音洪亮。87岁的老婆婆也被她接过来,3位老人一起住。“自来水、秸秆气都是村里免费供应,俺们就交个电费;粮食啊,责任田村里统一流转,去年每人领了260斤稻子,160斤麦子,吃不了,你看这里还有几口袋粮食。”说起老人村的好,她的脸上笑开了花。

  58岁村民祁德彩正坐在家门口,抱着外孙女跟邻居“嚓呱”。记者进门一望,冰箱、煤气灶、电视……一应俱全,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两年前搬进来的,儿子结婚,再住一起就不方便喽,正好老头满60岁,就申请搬过来。”她向东边一指说:“儿子家就在那里,一碗汤的路。他们白天出去打工,晚上都来吃饭。

  城里人推崇老人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在赣榆农村,老人村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大盘村这种做法很受农民欢迎,迅速在赣榆全县推广起来,柘汪镇秦家沙等村也学习大盘村的模式,并体现了“后发优势”。

  秦家沙村靠赣榆港区,靠着农业和渔业发了家,村民比大盘村富裕一些。“全村大马力渔船有80多艘,年景好的时候,每艘船净利润在50万元以上。”柘汪镇副镇长兼秦家沙村支书秦绪琦说。有了经济基础,这里的老人村明显“高大上”。老人首付6万元押金,享受8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装修、水电俱备,“拎包入住”。

  时间已近中午,70岁的村民魏本朵家飘起了米饭香,她裹着蓝头巾,正准备把菜板上的花蛤、虾仁、大白菜下锅。小女儿一家从邻近乡镇来走亲戚。魏本朵家去年5月住进养老居住区,她说,跟儿子住了20年,还是觉得单独住自在,庭院里,一道矮石墙隔出一片空地,堆上了土,打算种点蔬菜。


  秦家沙村里,村卫生室、镇卫生院每年都要定时上门为老人们做身体检查。在村部的养老服务中心,也有一套紧急呼叫系统,连通每个住户,有专人24小时值守,老人家里发生紧急情况,按下一个数字,就能求援。

  赣榆县民政局局长苗运超说:“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点这一养老形式,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优点,同时老年人又享受到了机构式的养老服务,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利于加强对老年人的社会管理,目前已成为赣榆县农村养老的重要形式。全国老龄委曾经发通报,介绍我们的赣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