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珠海部分海域出现赤潮 近5年多地现大规模赤潮

02.12.2014  11:11
  11月25日,深圳大梅沙海域赤潮 - News.Ycwb.Com
深圳珠海部分海域出现赤潮 近5年多地现大规模赤潮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11月25日,深圳大梅沙海域赤潮

广东五年间爆发赤潮57次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钱瑜

海水仿佛一夜间就成红色了。

珠海沿海海域近日出现赤潮,海水泛红。而今年以来,广东惠州、深圳等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赤潮现象。羊城晚报记者统计发现,2009年至2013年期间,广东省海域共出现赤潮57次,累计面积达到1945平方公里。

海上漂数百米“红带

当时吓了一跳,担心是不是被污染了。”家住吉大君怡花园的郭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自己带儿子在情侣路散步时,看到海水局部形成“红带”后很惊讶。

原来在11月28日至30日期间,珠海港湾大道鸡山到银坑一带的海边,出现了大片“粉红色”的海水,并蔓延到珠海渔女、海滨泳场一带。

珠海市海洋监测与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相关负责人称,11月30日中午,该中心接到报告后组织技术人员赴海滨泳场附近海域进行监测,并采取水样用以显微镜观测。现场监测发现,珠海香洲近岸海域北至美丽湾对开海域,南至拱北情侣南路对开海域(包含珠海渔女-海滨泳场),距离岸边3至5米水色异常,水体呈“粉红色”絮状、条状或斑块状分布,长约数百米。

调查结果显示,珠海近岸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

该中心相关负责人称,赤潮对敏感人群会产生不良影响,建议赤潮发生期市民不要接触该海域海水。“赤潮的发生与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温度等因素均有关,目前只能监测,看它飘向哪里,及时通知养殖户。赤潮爆发持续时间一般不长,海水本身也具有自净能力。

12月1日上午,该中心再次进行检测,发现水体颜色正常,夜光藻赤潮已消退。对方解释称,珠海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急剧下降,水温下降抑制赤潮藻的发生发展,“目前暂未收到因本次赤潮造成的渔业损失的报告。

赤潮成因或与污染有关

这个“红色幽灵”到底是谁?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赤潮的成因也比较复杂。

据了解,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形成赤潮。

赤潮将有怎样的危害?

以珠海近日出现的夜光藻赤潮为例,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但是由于它形成赤潮时,大量的夜光藻粘附于鱼鳃上,阻碍了鱼类呼吸将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尸碱和硫化氢,能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该藻可产生三甲胺,通过食物链传递而聚集在鱼虾或贝类体内,如被人食用有中毒危险。

近5年多地现大规模赤潮

广东主要的赤潮藻类为球形棕囊藻、夜光藻和旋沟藻,赤潮多发区仍集中珠江口、大亚湾、大鹏湾和湛江港近岸海域。

而夜光藻赤潮并不是第一次“光临”珠海。2010年,夜光藻赤潮在珠海美丽湾区域小面积爆发过,2013年在高栏港爆发,此次是第一次在珠海渔女附近爆发。不仅是珠海,深圳、惠州、湛江等沿海城市近年来都遭遇到赤潮的困扰。

更让人担心的是,从2009年至2013年,广东省海域共出现赤潮57次,累计面积达到1945平方公里。这也意味着,在过去5年时间里,广东省海域平均每年出现赤潮的次数达到11.4次。

海洋监测及防范系统缺乏

据了解,湛江市几年前就已建立覆盖全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和乡镇以及捕捞渔民的赤潮防范、监测、监视体系,发生赤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珠海有没有类似的防范体系?有知情人士透露,珠海原先起草过赤潮预警预案,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施,“珠海海洋监测力量薄弱,机构与动植物检验检疫合并在一起,人手少,目前就2到3人负责海洋监测,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该知情人士称,目前相关部门已向珠海市政府提出申请增加人手,而珠海市政府正在研究中。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