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湛江:抗击台风 “防”是真功夫

25.11.2014  13:04

中国气象报记者 申敏夏 董永春

  10月底,站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海安镇广安村沿海的海堤上,放眼望去,成片的渔船静静地浮在海面上,而被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和第15号台风“海鸥”连续袭击的堤坝已溃烂不堪,稍不小心人们就可能跌落在碎石当中。湛江位于中国内陆最南端,由于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备受台风“青睐”。

   完善的防台风机制使责任层层落实

  这里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防御台风都有一些经验。“始终坚持人是第一位、躲是硬道理、防是真功夫,各部门周密部署,落实责任,科学防御,严格执行响应机制,各级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坚持在抗风第一线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抢险救灾。”湛江市副市长何鑫介绍湛江市防御台风主要做法和经验时自豪地说到,“‘威马逊’这么大的台风却没有人员死亡,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湛江地区在多年的防御台风基础上建有一套机制,在城市主要以社区为重点,目前湛江市已有10个社区被国家减灾中心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而在乡镇,气象信息员功不可没。“雷州半岛面积很大,点多面广线长,单靠几个领导是绝对不够的,防御台风是需要一级抓一级,有人去跟进、去检查,这样防御措施才能到位。”何鑫说。

  市政府应急办主任谭建军说:“每次台风来临前,基层气象信息员会将危房群众和五保户群众转移并分散安置在村民家中,使他们发挥主动性,进行自助自救。”目前,湛江市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借助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挥 “发令枪”和“消息树”作用,在市政府的全面部署下与各部门密切配合,使得湛江市应对八场台风袭击连续四年实现人员零死亡的良好记录。

   气象信息员有效延伸预警信息

  从湛江市区到徐闻县一路向南,路边的树木齐刷刷地呈现出向北倾斜的姿态,这是常年受海风的影响。当地人对风已习以为常,甚至在台风来临时,仍有一些人不以为然。“我们要挨家挨户通知,有的人不愿意走,我们就会努力做工作。走不了的,我们就背着他们转移。”徐闻县海安镇广安村村委会副主任陈锦玉说道。

  海上作业人员的转移是防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湛江人口有800万,其中渔民达46万人,渔民的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当地很多渔民有着“与船同进退”的思想观念。1996年“莎莉”台风来时,由于渔船上的人只回港却没有上岸,造成不少人员伤亡。对此,陈锦玉说:“现在,我们会将渔船上的电话一直呼到渔民接起来为止。

  2009年8月,湛江市气象局与市妇联在全市各村镇联合招募农村女气象信息员,组建了全国首支农村义务女气象信息员队伍。目前,这支“气象娘子军”已经达到1665名,陈锦玉是其中一员。2010年7月,气象又与纪委联手,将湛江市各区、镇、行政村、村小组、村妇委会负责人发展为气象信息员。一直以来,这支信息员队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承担起“平安哨兵”的重要角色。

   编织海洋观测网构建平安海洋

  科学防御灾害,不仅需要基层气象信息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需要仰仗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和改进。

  湛江三面环海,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台风裹挟狂风暴雨,掀起巨浪,往往对海上航运、海上生产和海岛建设造成一定的灾害。为了实现对海面气象要素的监测,南海区域已初步形成了由沿海海洋气象观测站、海岛气象观测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站、GPS/MET大气水汽遥感探测站、风廓线(+RASS)观测站组成的沿海岸基监测网络系统。再加上突发预警信息平台的体系,这一切对于快速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各种防御措施,无疑有很大帮助。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共建有4个大型海洋浮标气象观测站,8个石油平台观测站,两个船舶观测站。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庄旭东说,这远远是不够的,整个南海广阔的海面上观测站还比较稀松,广东将近4000公里的海岸线至少应建成10个海洋浮标气象观测站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目前广东省气象局正在建设“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提升对海洋气象预警的服务能力,目标是实现南海近海100公里气象要素有效监测。湛江市气象局副局长莫小华表示,下一步,湛江市将按照省局“平安海洋”规划,结合湛江实际,争取建设“海洋气象探测网”,建设海洋气象精细预报服务系统,开展海上航运航线服务、海区作业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