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全世界 还是家乡美

09.07.2014  11:11


余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汤伟青 摄)

  ●本报记者  何碧帆

  【人物档案】余燊,梅县人,纽约科学院院士,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理事、宇宙学和引力中心主任,(意大利)国际宇宙学和引力中心主讲教授。1981年回国,历任华南工学院副教授,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一级教授。长期从事理论力学、刚体力学(包括天体力学)、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的研究。

  近日,在梅县外事侨务局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从梅县区松口镇寻根归来的余燊教授。旅途奔波,但他没有一丝倦态,向记者讲述了他对家乡的回忆和这次回乡的经历。言谈中,对家乡的眷恋溢于言表。

  “搞慢生活是正确的”

  余燊对家乡的感情很深。这次回家,但凡小时候呆过的地方,他都去走了一遭。余燊告诉记者,他虽在香港定居,但经常关注家乡的建设,对近几年梅州的蓬勃发展感到十分欣慰。他说:“我走过了全世界那么多地方,还是觉得家乡最美。听说松口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看镇内许多古民居建筑、码头、中山公园等文物古迹都保存得很好,农村新房子多了,街道也整洁干净,看得出政府有针对地进行了规划建设。”

  余燊说:“梅州现在搞‘慢生活’是正确的,应该在发展旅游方面下功夫,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酒香还怕巷子深,梅州要加大力度宣传,让全世界客家人知道家乡的美,从而回乡投资观光,带动家乡发展。”他还表示,非常希望有机会选择适当的课题为家乡做贡献。

  在梅生活四年充满回忆

  上世纪40年代,余燊出生于日军狂轰滥炸中的桂林,父亲余谁庆是国民党空军上校。在战争中,余燊一家开始在柳州、昆明、重庆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日本人投降,内战开始,余谁庆感到迷惘。1946年,为了保护妻儿,他将妻子和余燊送回了梅县松口老家。

  余燊在松口官坪小学就读4年,度过了人生第一个无忧无虑、没有战乱纷扰的日子。“我这次回来,特意到松口看了看小时候学游泳的池塘,跳水的小桥,那里是充满回忆的地方。”余燊说。小时候,他不会游泳,母亲在池塘边洗衣服,他就拿着洗衣板在一旁学游泳、踢水,为此没少挨母亲的骂。余燊从小就爱动脑筋,他发现油布衣服有很强的防水性能,就将各个口子扎紧,往里面吹气,做成了一个衣服气球,抱着这个油布气球学游泳,既轻松又方便。余燊在家乡还有个乐趣是跳水。村子的后面有条松源河,河上有一座石桥,他最喜欢从桥上一头扎下来,再在河里畅游一番。

  坚持用客家话读古文

  在梅州呆了四年后,余燊到广州、香港读书。1958年开始,余燊前往国外求学、工作。1981年,怀着科学报国的梦想,在英国任高级讲师的余燊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带着英国籍的妻子及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毅然回国,先后任华南工学院副教授、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一级教授,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中。1995年,余燊发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的基础是一个新的数学结构,受到意大利国际宇宙学中心主任巴克曼教授(爱因斯坦当时唯一在世的助手)和夏巴卡教授的赞赏,他们邀请余燊到该中心讲学。

  回国后,在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的同时,余燊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家乡。他曾两次回家乡省亲,一次是伯父捐赠了科学馆给松口中学,他随同回乡;一次是和友人到家乡旧地重游。梅县外事侨务局主任科员汤伟青问记者:“余教授阔别家乡几十年,仍能保持一口纯正的客家话,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原来,余燊自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讲客家话的语言环境,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母语,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用客家方言阅读中国古文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