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用绣花功夫推进垃圾分类
上午九点多,越秀区都府社区小东营文化广场不少老人在散步聊天。“居民朋友们,我是垃圾分类小天使,可回收丢蓝色……”广场旁边的智能语音重复提醒如何垃圾分类。
65岁的李姨拎着两袋垃圾,走到智能垃圾回收箱前。她轻松熟练地朝“其他垃圾”回收箱前挥了一下手,就将一袋垃圾扔进了其他垃圾回收箱内。
除了有语音提示、挥手开盖等功能之外,垃圾箱旁边还配有洗手池,方便群众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之后保持个人清洁。人性化和贴心的服务获得居民点赞。
这是越秀区第一个智能垃圾回收箱,越秀区以党建为引领,用“绣花功夫”不断摸索,形成了生活垃圾“精准分类、精准处理、精准利用”的越秀做法。
居民▶▶分类投放已成习惯
“小区经常开展垃圾分类环保活动,也会派发一些垃圾分类的塑料袋,居委会干部也会一直来家里宣传,长此以往就养成了习惯。”阮姨笑着告诉记者,家中就有干、湿两个垃圾桶。现在误时投放点换成了智能垃圾回收箱,非常方便。今年65岁的阮姨已在都府社区居住超过30年。7年前接触垃圾分类,因为没有培训,她感觉很难分。“很多都分为餐厨垃圾,最后发现不是。”她回忆,后来社区有培训,她就主动去参加了。
从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到主动志愿帮助街坊垃圾分类,她开始觉得垃圾分类是一件简单的事。都府社区的宣传栏上贴着三句话: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每一句话对应一个分类要求,阮姨记得很清楚。家里分好类就是要居民在家设置垃圾分类容器(桶或袋),将垃圾细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四类,并分别投放到相应的收集容器内。定时拎下楼则要求居民在晚上7:00-9:00时段内,主动将分好类的垃圾拎到楼下。定点精准投则要求居民将拎下楼的垃圾,拿到定时投放点,投进相应的垃圾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投放的精准要求,在投餐厨垃圾时,要将装餐厨垃圾的塑料袋取出,并投放到装其他垃圾的桶内。
在轻松熟练地朝“餐厨垃圾”回收箱前挥了一下手,将餐厨垃圾倒入到餐厨垃圾箱时,她还特别把装餐厨垃圾的塑料袋取出投到了其他垃圾回收箱内。
智能箱是最近社区改造升级的,除了语音提醒,投放点还配置了洗水盆、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设施。“很方便居民群众分类投放,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做好垃圾分类了。”她一边洗手一边笑着说。
“可以卖的自己卖,一个星期卖十多块可以买一餐饭一点菜。”她笑着介绍,能回收的报纸、纸盒等集中到一定量时,就会通过网上预约环卫站的回收人员上门回收,有害垃圾比较少,会单独放在一起,然后到小区指定的有害垃圾投放点投放。
社区▶▶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越秀区北京街都府社区是越秀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区甚至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探索者。早在2010年,都府社区就被列为越秀区垃圾分类的试点。
“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方式就是从这里摸索,”越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管理办主任陈小龙介绍,一开始为了试点垃圾分类,每层楼道都放四个垃圾桶。然而垃圾桶太多,遭到不少街坊投诉。
而后,经过不断总结经验,针对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不常用的情况,每个楼道只摆放干湿两个桶,分别装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又有街坊反映垃圾桶停留时间太长,夏天蟑螂老鼠多,滋生蚊虫。”陈小龙回忆,根据街坊需求,将垃圾桶统一撤到一楼。
距离远一点,时间短一点……以居民为中心,都府社区多次开会协商,最终定下定时定点模式,每天早上和晚上6:30-8:30,社区有6个定时点可以投放垃圾。2013年,定时定点模式在越秀全区推广,随后在广州市推广。
经过几年探索,居民的要求越来越高。“能不能桶点更少?哪怕多走几步,社区环境更好。”北京街办事处垃圾分类指导员张耀明道出了部分居民的心声。
结合微改造,都府社区对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了重新布局和升级。以前的6个误时点3个定时点,现在改为3个定时点1个误时点。同时,引进第一个智能垃圾回收箱,除了“垃圾分类小天使”提醒,还配有洗手盆等。
“改造后的投放点与环境更协调,还有宣传服务功能。”北京街都府社区党委书记郑江虹介绍,垃圾分类主要靠习惯养成,社区常住人口1860户,一共就是5200多人。现在,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90%,准确率60%—70%。
全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都府社区有了越秀区首个智能垃圾回收箱,接下来,这样的智能回收箱将会在北京街全部铺开。同样的情景会逐步在越秀多个小区和社区上演。
陈小龙表示,越秀区将在全区逐步实现楼道撤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以后约300户设1个定时投放点,每个小区设1个误时点。
自2013年开始实行居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以来,近年来,越秀区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的成果,归纳起来就是“三升三降”:“三升”即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率升由10.97%增长至19.39%,居民和环卫工人垃圾分类收入由786.7万元增长至1845.6万元,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由80%增长至90%;三降则是生活垃圾总量由44.83万吨降低至44.81万吨,生活垃圾填埋焚烧量由39.9万吨降低至36.1万吨,生活垃圾处理费和生态补偿费由1.1亿元降低至1.03亿元。
越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整区推进工作,越秀区坚持以绣花功夫,围绕工作目标,不断完善生活垃圾“三化四分类”体系,通过“五个强化、五个抓好”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
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注重统筹谋划,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实施三级“桶长制”,党政齐抓共管,人大政协督办,形成区、街、居委三级组织系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垃圾分类我先行”主题活动,向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垃圾分类“环境保卫战”。
强化分类制度落实,抓好效果巩固。越秀分两批对辖内1387个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累计创建60个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着力推进扩面提质,对100个居民生活垃圾“定点定时”投放点进行美化改造,狠抓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创建18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社区,在16个公园、48个肉菜市场全部推行保洁挂桶垃圾分类作业模式,深入开展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限塑”和净菜上市工作。
与此同时,越秀强化督导检查考核,抓好专项执法深入开展。强化监督和目标任务考核,把垃圾分类开展情况纳入单位考核指标。组织区级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今年1-7月份越秀区共检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单位1341家次,教育处理388宗,责令整改92宗,行政处罚3宗。
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