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组合16后重现世乒赛 “马可波罗”先聚人气
昨晚,中国选手陈梦、许昕分别搭档法国选手莱贝松、韩国选手梁夏银出战苏州世乒赛混双首轮角逐——在1999年荷兰埃因霍温世乒赛白俄罗斯选手萨姆索诺夫与克罗地亚选手普里莫拉茨不敌中国队的刘国梁/孔令辉组合后16年,“跨国组合”重现世乒赛场。为力促乒球在国际范围内得到纵深推广,中国乒乓球队进一步出让“核心利益”,安排4名优秀选手在男双、女双、混双3个项目中组成4对跨国组合。由于中国队的优势地位岿然不动,4对跨国组合的夺冠难度不言而喻,但这种改变多少还是刺激了国外球队的竞争热情,马龙与德国队波尔组成的男双“马可波罗”即使不能问鼎,也能凭借其偶像力量聚敛较高人气,这种尝试理应得到鼓励。
国乒提出重推“跨国组合”
1995年在天津,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当届世乒赛团体和个人项目全部7项冠军。此后的20年里,世乒赛无论团体、个人项目合办还是分开举办,国乒独霸局面几乎不可撼动。在此期间,中国队丢掉的金牌数仅4块,包括2003年男单冠军、2010年女团冠军旁落。国乒在乒乓球世界的过于强大,导致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一定程度“萎缩”,男子项目,欧洲国家除德国队外难有其他国家好手冒尖对国乒构成冲击,女子项目,也只剩下新加坡队能够勉强与中国队比划一番。
在2013年3月底广州举行的世界杯期间,时任国乒男队主教练的刘国梁明确表示,将在接下来的韩国公开赛男双比赛中推出跨国组合。决赛最终在两对中韩组合间进行,张继科/徐贤德组合以3比2力克马龙/李廷佑组合夺冠。在此后长春进行的中国公开赛上,马龙与波尔组合问鼎男双冠军,一系列尝试的成功也让国乒队坚定在世界顶级大赛中全面恢复跨国组合的信心。刘国梁和中国乒乓球队通过重推跨国组合促进乒球国际推广的良苦用心,得到国际乒乓球界的理解与肯定,在去年东京团体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正式同意在苏州世乒赛上恢复跨国组合。波尔与马龙配对既得益于波尔个人的强烈愿望,更离不开国乒总教练刘国梁及国乒队的全力支持。
“跨国组合”提升赛场人气
昨天,也就是本届世乒赛第二比赛日的上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承办赛事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看到,能容纳约5300人的看台上座率仅约四成,尽管来自赛事组委会的信息显示,本届世乒赛的入场券已售罄,但由于前两个比赛日进行的是各项目资格赛或正赛初级阶段赛事,中国队单打项目中也只有木子“单枪匹马”,因此现场人气不旺也不难理解。不过局面到昨晚有了明显改观,到昨晚7点半混双比赛开打时,现场可开放看台上座率已经超过八成。国际乒联一位现场技术官喃喃道,“今晚有两对拥有中国选手的跨国组合亮相混双,东道主观众自然有了兴趣。”
最近两天在世乒赛训练场馆里,波尔与马龙的合练引来了各路记者甚至志愿者的追捧。为确保这对被誉为“马可波罗”的黄金跨国组合提高训练质量,刘国梁与德国男队教练朱小勇一同为两人现场指导,而朱小勇在训练中还兼任翻译角色。虽然距离这对组合亮相还有一段时间,仍有不少粉丝守在场外期盼一睹偶像风姿。昨晚陈梦/莱贝松组合与巴基斯坦组合阿巴斯/安萨里比赛也引来了包括德国、韩国记者在内的多国记者关注。一位德国记者说:“其实除了中国队与其他球队的组合外,本届世乒赛还有很多其他国家选手相互配合,只不过有中国队员的跨国组合更有代表性。”
推广效果仍是未知数
历史资料显示,曾经共有7对跨国组合在世乒赛上荣膺男双、女双、混双冠军。最早一对世乒赛冠军跨国组合产生于1938年英国温布利第12届世乒赛,匈牙利选手贝拉克与英国选手伍德海德夺得当届混双冠军。跨国组合最近一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发生在1977年英国伯明翰世乒赛,我国选手杨莹与朝鲜选手朴英玉获得女双冠军,这就是国乒队总冠军数量出现“点5”的原因所在。在苏州世乒赛的4对中外跨国组合中,出现了马龙/波尔这样的顶尖组合。但由于中、德两队训练方式、训练周期不同,两人的配合效果是否理想还存疑问。在前天完成在苏州的首次合练前,马龙、波尔也只是在3月的德国公开赛上短暂合练一次。另一个困扰跨国组合的难题是,由于各队教练都要把主要精力落在本国选手的带队工作中,如何分配精力照顾跨国组合、比赛期间由哪个队的教练负责临场指挥都充满不定性。而由于各个国家语言不通,跨国组合之间及与教练员间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在开幕日当天各项目签表出炉后,刘国梁对于男双的签位感到遗憾,这是因为马龙、波尔组合很可能将在男双第二轮角逐中提前遭遇张继科、许昕组合,“压轴戏”变成了提前遭遇战,这显然打乱了刘总教头借此推广乒球的计划。而除了波尔/马龙组合之外,许昕/梁夏银(韩国)组合、李晓丹/高王(泰国)、陈梦/莱贝松(法国)都非“顶配”,夺冠对他们而言恐怕不大现实,而一旦没有佳绩作为刺激,跨国组合的推广作用或许也会受到一定限制。这一切恐怕需要刘国梁和中国乒乓球界做好心理准备。本报苏州专电 记者 肖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