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寻根背后的观念差异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日报》报道,近日,美国夫妇Eliot和Francisco带着他们在东莞领养的孩子何东旭来到万江分局万江派出所寻根回访,并对派出所民警于2007年帮助孩子的行为表示衷心感谢。回访中,Eliot和Francisco夫妇表示,非常感谢梁旭基警长对他们领养家庭的帮助,让他们家庭在这次回访中,见到了拔蛟窝社区工作人员陈旺娣,了解到了孩子当年被捡拾的详细情形,帮助孩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片段。他们说,这对他们家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远万里,飞渡浩瀚的海洋,只为感恩和寻找最初的记忆。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家庭,特别是收养家庭,成员在认真生活、珍惜彼此相处的年月之余,如果有机会帮助其他成员找到自己的来处,以帮助他未来活得更坦荡更明白、不留一丝遗憾,无疑是一件值得所有家庭成员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或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样一趟动人的寻找之旅。
对于收养的孩子,不是和很多中国收养家庭一样,藏着掖着,尽编些瞎话整天忽悠,而是坦率实在地告诉他们真相,帮助他们在真相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人生,Eliot和Francisco夫妇的选择,令人钦佩。当然,父母是金发碧眼、孩子是黑发黑眼,种族、外貌的差异,是阻挡忽悠欺骗难以启动的生物学原因。不过,纵观美国家庭同种族收养的很多案例,还是不难发现,更深层、更核心的原因,恐怕还是他们所崇尚的真实坦诚、相信“爱里没有惧怕”、相信家庭中爱能胜过任何的表面分歧与差异的观念使然。这一点,实在值得很多同样收养孩子,然而却整天忽悠孩子的中国家庭深思。
这个故事,也是当前每年多达数万起美国家庭跨国收养的缩影。二战后,美国人收养了大批战争遗孤。从2000年开始,美国家庭收养外国儿童的人数再度呈爆炸性增长。据统计,过去十年,美国家庭一共领养了近20万名其它国家的孩子。当然,由于美国法律中有关收养条件的限制,能够收养孩子的美国家庭,无论多“普通”,其经济条件或观念水平、道德水准,还是往往超出美国家庭平均值的。这也使得,这些家庭的收养行为往往目的性较少(例如并非因没有生育力而收养);甚至,对于一般弃婴国当地收养者不愿收养的残疾孩子也备加爱惜。
当然,这种共同体意识和大爱意识的建立,除了这些收养家庭本身具有爱孩子、愿意为孩子牺牲个人享受的高尚情操和观念水平外,还有着系统而坚实的制度基础进行支撑。事实上,合理的鼓励家庭抚养的财税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无须太过担忧的养老体系等等,都对美国人跨国界收养行为和恢弘深沉的生命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说,“老有所养”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美国也不例外。与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不同,美国的养老责任由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承担。在养老方面,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养老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为美国收养了国外孩子的家庭减少了后顾之忧。又比如,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抚养孩子数量多的家庭,在减免税收、医疗、食品、社区服务等方面,都有着详尽的资助措施。这种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收养家庭的抚养负担。显然,这些制度成就配合人的观念文明,共同谱写出了这趟动人的跨洋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