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症”真的无药可治?

14.05.2015  19:50

东莞时间网讯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大增,我国逐渐步入汽车社会,与此同时,“路怒症”却在全社会猛烈发作,逐渐成为汽车文明的一大公害。

又见“路怒族”,又见打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5月10日下午2点40分左右,一辆三菱越野车与一辆驾校教练车,在寮步泉塘的一条仅容一台车通过的村中小道上相遇,互不相让之下,先是爆了粗口,继而三菱车的司机把教练车司机拉下车踢了一脚,而被打的司机叫来同车的另外两个人,对三菱司机一阵围殴。随后警方介入,伤者入院治疗,打人者赔偿,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随着当事女司机公开致歉,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所引发的舆论风暴刚刚平息,有人说,有恶劣驾驶习惯的人和“路怒族”应该会因该事件吸取教训,改变驾驶恶习,冷静处置突发情况。但事实证明,这种希望还是太天真,这不,“路怒族”又打起来了,而且是互殴,更刺眼的是,其中一方驾驶的还是教练车,如果教练车的司机是驾校教练,即使对方打人在先,但怒而反击、围殴对方,也与其本该指导学员文明驾驶的身份十分不符。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大增,我国逐渐步入汽车社会,与此同时,“路怒症”却在全社会猛烈发作,逐渐成为汽车文明的一大公害。统计数据显示,因“路怒症”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上广随机问卷调查显示,约35%的司机承认自己属于“路怒族”。这表明,“路怒症”不仅仅存在少数个人和阶层中,而是成为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综合征。

针对这一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相关反制措施却十分乏力。当不少人支持冲冠一怒,认为只有靠拳头才能教训恶劣驾驶行为的司机时,这似乎表明,“路怒症”无药可治甚至不必去治。但很显然,这种暴力化思维过于简单化,于事无补而且贻害无穷,如果社会成员都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社会秩序将陷入混乱之中。

可以预测,建立起遵守规则、文明驾驶、相互礼让的汽车文明秩序,肯定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因而,“路怒症”等社会心理综合征短期内也不会消失,所以解决问题除了通过文明驾驶舆论宣传、改进驾考中文明驾驶考试的有效性等长期措施,短期内,针对“路怒族”发作的具体心理,应该出台更具体的应对措施。

作为具体应对举措之一,公安部交管局日前称,将大力查处“路怒症”驾车行为。这没有错,问题是如何从“路怒症”发作的具体心理出发,让查处更有针对性?可以观察到,很多司机平时生活中彬彬有礼,但一握住方向盘,就急躁、暴怒得像变了个人,其中一个重要心理就是攻击性、报复性心理,看到对方恶劣、任性的驾驶行为影响到自己,知道交警也无法对其处罚,所以就决定实施报复,代替交警“执法”,以攻击性、威胁性驾驶惩罚对方。可以设想,如果能通过行车记录仪等手段记录对方违法行为,进而向警方举报,这方司机就不必以“执法者”身份去实施报复。所以,如果能通过补贴等手段推动安装行车记录仪,并为举报违法的恶劣驾驶行为提供奖励,“路怒族”的怒气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警方的相关查处也会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