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 罗明路线 历史真相”手稿 入藏广东省档案馆

10.06.2016  18:58

  1359件!罗明女儿几乎将父亲生前遗留的重要手稿及书信都捐了出来

  新快报讯 记者周雯 董芳 实习生邓依 通讯员焦林涛报道 历史上引发讨论的“罗明路线”主角罗明的回忆手稿、正批和回批完整配对侨批档案……昨日是“6·9国际档案日”,广东省档案馆以“档案与民生”为主题举行档案捐赠仪式,老一辈革命家罗明的1359件档案入藏。

  关注:名人档案

  罗明回忆手稿入藏档案馆

  “1980年恢复党籍,父亲就没有顾虑了,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直到1987年去世。”在广东省档案馆一楼大堂的名人档案捐赠展示台上,原省领导罗明的手稿备受瞩目,罗明的大女儿罗蕾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首次公开父亲的手稿,件数达到1359件,几乎将父亲生前遗留下来的重要手稿及书信都捐赠出来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罗明路线”几乎无人不知,曾在党内引发讨论。1933年初,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认为,闽西根据地边缘地区条件困难,党的政策应不同于巩固地区。当时党内“”倾错误领导人把这说成是“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退却路线”,因而发生了反“罗明路线”事件。

  在此次捐赠的手稿中,便有罗明自己写的《1933年反对“罗明路线”的历史真相》。省档案馆副馆长孟凡华介绍,这些手稿将极大地补足公务档案的不足,虽然大部分不会对外公布,但对于研究而言有极大补益。

  罗蕾说,父亲过世5年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罗明回忆录》使用了部分手稿内容,“恢复党籍以后,他就开始写。弥留之际,他在病床还在写党史。得了肺炎,身体很快就不行,走之前他说再给两三年时间就好了”。

  昨天,同时向省档案馆捐赠个人档案的,还有原省领导陈越平、王全国、王宁以及原省计委主任杨震等老同志的亲属们。在捐赠的物品中,不仅有文件,还有他们使用过的个人印章等,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

  关注:侨批档案

  侨批信里诉尽海外无依漂泊的苦

  昨日的捐赠现场,省档案馆还获赠了一批侨批档案,其中汕头侨批文物馆顾问张美生的捐赠品最为特别。

  “当华侨把钱拿去寄时,会寄出一个正批,随着侨批寄到国内,会有一个回批寄回给海外的华侨。要把正批和回批弄到一起很难,得华侨落叶归根时带回来。”收集侨批二十多年的张美生说。

  张美生收藏了不少随侨批寄回的家信,里面都是“一把辛酸泪”。张美生展开了几封民国时期的侨批信,“这里写着 在外虽做猪做狗亦当设法支持家庭 ,这里写着 余在暹境,举目无亲,孤苦无依 ,侨批信里诉尽海外无依漂泊的苦”。

  知名侨批档案收藏者李镜尧和卢金福,也向省档案馆捐赠了侨批档案。三个人的捐赠达到2585件,极为珍贵。其中李镜尧捐赠的开平关氏家族侨批系统性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开发意义,而卢金福捐赠的清代侨批具有重要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