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纠结——香港永久居留权现“七年之痒”

05.06.2014  17:17

  尽管在香港特区已生活6年,但对1年后是否领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于中信银行就职的贺晓昕仍然保持观望。

  “到时我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如果内地有好的发展机会,可能就不立刻入籍。”29岁的贺晓昕说。

  事实上,这并不是个体的随性选择。从早前的趋之如鹜,到如今的纠结焦虑,香港永久居留权对内地在港读书及工作群体来说,正成为身份选择上的“七年之痒”。

  按入境条例规定,在香港特区成立以前或以后通常居住于香港连续7年或以上的内地公民,即属于香港特区的永久性居民并享有居留权。也正因伴随此居留权而生的诸多优点——自由出入境管理、世界承认学历、优越社会福利和宽松人口政策,内地人士对留港七年后转换身份的做法,青睐有加。

  2003年后,香港特区批准内地自费学生赴港,加上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也增添了移居香港的通道。香港集思会2013年10月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自2003年以来,获批入境的从内地来香港求学或工作的人士数目累计已超过16万。

  “最初很多人来香港读书或做研究员,都想留满七年,然后申请香港永久性居民,但最近几年从自己的接触和观察来看,很多内地学生对转换身份比较犹豫。”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建华说。

  钟建华认为,一方面住房在香港是很大的问题,另外他们觉得内地提供的发展机会要比香港多,而在香港读书的经历也有一定竞争优势。

  在香港集思会的上述研究中,500名内地来港读书或工作、留港未满7年者接受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超过7成的受访者打算短期内留港工作,但只有28%的人认为香港是长远的理想发展地点,长远选择返回内地的占39%,33%则向往其他地方。

  不可否认,居住环境狭窄、生活成本高昂及受语言文化影响难以融入香港社会等因素,都越来越成为香港的“短板”所在。

  与太太一起在中环开饰品小店的黄先生,对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没太多“感觉”。2011年他抱着提升学历的心态来到香港,“但现在觉得与内地身份相比,香港身份的优势越来越小”。

  中国社科院今年5月发表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尽管香港综合竞争力连续12年排首位,但优势正逐步削弱,宜居城市排名方面,香港已被珠海取代落至第二。而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今年公布的最新全球竞争力排名报告中,香港也自2005年以来首次跌出前三名。

  “内地相对香港的竞争优势在上升,导致出现了纠结是否要离开香港的情况。”“港漂圈”创始人赵磊说,“过去香港相对内地是一边倒的优势,但现在一些相对优势已没有了,甚至变成了劣势,考虑和权衡必然会发生。

  正在组织一档内地著名相亲节目香港海选活动的赵磊以工资举例——10年前在内地大城市,普通白领的收入可能是每月3000多元人民币,香港可达约1万港元;现在,同样的工作在上海收入1万元人民币,香港也就1.4万港元左右。

  据香港策略发展研究人士分析,中国护照签证的日益便捷、教育资源在香港与内地间的双向流动以及香港社会某些排斥内地人的心理,更逐渐“蚕食”此前香港永久性居民资格建立起的优势。

  “不过,香港的绝对优势仍然存在。”赵磊发现,尽管口头上存在纠结,但如果不涉及重大的人生抉择和职业规划,在两边条件均衡的情况下,“港漂”们基本还会选择留在香港。

  “因为香港的品牌效应仍然很好,它的一些优势在中短期之内,被内地城市超越的可能性并不大。”钟建华举例说,比如独立于行政干预之外的法制系统,对营商的发展十分重要。

  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至2013年,香港核实永久性居民身份证资格批准数字(含内地申请者)呈首尾高、中间低趋势——继2003年75424人的高位后,2005年至2011年的年均平均值仅为48928人,而到了2013年,人数又蹿升至68802人。

  在已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洛江斌看来,香港身份的社会福利一直都比内地规范和全面,香港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也让他满意。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来香港呆了7年总得带点东西回去,没有什么比香港身份更特别的了。”本科和研究生都在香港城市大学就读的洛江斌说。

  而另一种变化也正在发生。钟建华援引香港特区政府一项统计称,目前长期留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香港人有40万左右。在过去的20多年中,更有约30万个香港家庭在内地购买了房产。

  “香港人移居内地以后可能越来越频繁,因为专业人员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而且到内地创业或找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一位非官方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双向的流动是健康的,其中以专业人员和中产阶级流动为多。

  赵磊也认为,更多香港人移民内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记者牛琪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