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边都有鲜活的题材,来记住先辈的事(图)
06.09.2014 06:54
本文来源: News.21cn.Com
从老课本到纪录片,邓康延分享民国故事:
新快报讯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广州分享会暨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谈《民国有约》讲座在广州联合书店五楼举行。香港三联副总编辑李安女士首先介绍了本届“年轻作家创作比赛”的概况,同时也向各位读者分享了历年比赛获奖作品,以及参赛者故事等精彩内容。资深媒体人邓康延先生作为本届比赛的评委,在活动现场为各位读者讲述了他眼中美好的民国故事,并分享了《先生》、《寻找少校》、《黄埔》等纪录片背后的故事。(综合)
邓康延演讲节选
这是我最新找到的民国课本,我给大家读一下,这首歌的名字叫《柳线与榆钱》,是1933年的课本,我当时看到这个歌词让我有一点点惊动。它是写着杨柳枝、垂如线,一条一条几万千……看着写自然的,到最后串起来就变成钱了,到最后就要送给劳苦的乞丐。我觉得是抓住了民国教育的精髓,当时陈丹青给我发留言说,民国的教育好善良。还有首歌叫《自然界的文具》,凹凸的山像笔架般玲珑,直立着的宝塔像羊毛……最后是我要拿这些文具写字在蓝纸般的天空。他们是民国的唐诗宋词,正是受过这样的教育,在1937年时很多人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当初我去云南腾冲拍远征军的故事时,看到了太多的苦难,那个时候我找到了两三本民国的老课本,由蔡元培、张元济他们编撰的,这些课本在黄昏的腾冲峡谷给了我一缕阳光,让我知道我的使命不仅要去挖掘这些孤苦伶仃的老人的故事,还有这些教材本身。于是我就不断去找这些老课本,而且非常感谢广州这个城市,我就在海珠的自由市场找到了十几本,我想给大家看看原来的课本纸质、印刷跟我们那么贴近,又那么认真。但几十年后,我们的语言已经没有了当时的节奏跟美。
后来我觉得纪录片的影像可能比白纸黑字更有力量,我们如此健忘,把事情记录下来尤为重要。
展览《先生回来》是从纪录片《先生》延伸的,讲的是十位民国先生的风范。胡适先生倡导新文化运动,他说过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不是说大河满了小河就有了,是每条河有了流水才可以显示出小河。张伯苓先生拿自己的钱去办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小学。当时战争已经在爆发的边缘,只好争取时间在改革上面。陶知行先生的名字经常变来变去,但总是在知和行中转,他影响了一大波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及平民教育做了很多事……
我拍了《寻找少校》、《发现少校》,又拍了《黄埔》。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大量鲜活的题材,来记住我们先辈的事。
本文来源: News.21cn.Com
06.09.2014 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