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预警指数达65.7% 车商淡季遭车企压货
一边是市场需求量的逐步减少,另一边却是车企新品上市不断、强压购买的不合理产销体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以下简称“流通协会”)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到65.7%,比上月大涨10.7%,面对车企强势压产的顽疾,流通协会已经上书工信部、商务部,呼吁监管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在现行的汽车行业产销体制中,通常是车企生产多少,经销商就要买多少,根本不是能卖多少卖多少。”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中国车市需求增速放缓,目前买方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但车企并没有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而且依然按照计划排产,并将产品强压给经销商让其认购,以实现生产环节的销售并获得利润,这种销售并不是真正实现了社会纯销售,而是将大量的库存转嫁给汽车经销商,使其库存高企。
针对目前车企与汽车经销商之间愈加严重的产销失衡情况,流通协会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部分车企、汽车经销商召开工作座谈会,了解当前汽车生产和流通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车企与汽车经销商应充分协商,达成合理库存的共识(按国际惯例0.8-1.2个月为合理库存),对于超过合理库存范围的应由厂家承担。
此外,对于汽车经销商亏损面超过50%的品牌,政府主管部门应要求相关车企调整政策,以保证经销商的正常经营。而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严重价格倒挂的车型,厂家需调整对经销商的售价,保证经销商的合理利润。
据悉,作为汽车流通行业的组织,流通协会已经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汽车流通环节经销商库存高企,引发大面积亏损的报告》,呼吁改革目前的产销体制。
业内表示,如果想彻底改变车企与汽车经销商之间不平等的产销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法律层面上对车企进行约束。据悉,有望在明年初开始实施的新版《汽车销售实施管理办法》将改变这一局面,相关条款会对汽车厂家的强制压库、搭售车型等不合理行为进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