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压专项、扩一般”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7.05.2014  21:06


  □专项资金占比过大,正是各有关部门肢解预算、固化财力的表现,甚至会出现个别部门之间争编制、争资金,政府部门无形中干预市场的现象

  □“压专项、扩一般”在今年省级预算中得以体现,省级财政将通过压缩专项调整出更多资金用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从而提高地方的自主性

  河源是我省财政转移支付最大的受益市之一。有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河源获得的省级转移支付补助分别为67.5亿元、86.6亿元和109.3亿元,分别是当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2.69倍、2.76倍和2.9倍。

  不过,以往每年做预算的时候,河源市财政局分管预算的副局长何仕军总是很头疼。他介绍,每年的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占了很大比重,其中许多项目还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比如2012年,省财政对河源安排的109.3亿元转移支付中,专项资金达56.2亿元。其中要求配套资金的项目涉资金27.3亿元,占到当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2.6%,地方政府压力不小”。

  不过,随着“压专项、扩一般”在广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中取得突破,像何仕军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财政部门负责人所面临的压力小了很多。与此同时,广东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方面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压减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何仕军的烦恼,其实源自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俗来说,财政的转移支付是由上级财政安排给地方的补助支出,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其中,一般转移支付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特定政策目标,往往需要地方配套资金。

  此外,尽管专项转移支付能够很直接体现上级政府的意图,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且便于监督检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项目设置交叉重复,资金投向较为分散,计划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在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看来,专项资金占比过大,正是各有关部门肢解预算、固化财力的表现,甚至会出现个别部门之间争编制、争资金,政府部门无形中干预市场的现象。同时,这种现象也带来了省市县政府层级之间事权划分不合理,事权上移、责任下移,“上面点菜、下面埋单”;很多财政资源直接投向企业,导致“企业找市场变成了找市长”等问题。

  于是,“压专项、扩一般”成为广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一个突破口,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2012年,广东先于全国开始对专项资金动刀。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上下级政府之间、同级部门之间这三组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当年,广东就对414项、307.64亿元专项资金进行了清理整合。

  之后,广东相继出台《关于压减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意见》、《关于完善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的意见》和《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三份文件,并进一步扩大清理范围、加大清理力度,将670项759.58亿元专项资金纳入清理范围,力争到2017年,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占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支出的比重从2012年的35.7%提高到60%或以上。

  2012年、2013年广东连续两年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清理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两年下来,专项资金的数量减少274项、下降43%,金额减少151亿元、下降25%,减少的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加大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每年一季度都是省市各级政府做当年预算的时间,记者了解到,“压专项、扩一般”不仅在今年省级预算中得以体现,而且像河源这样的转移支付受益市也已尝到甜头。何仕军介绍,今年初在做预算时就从省里获悉,通过压缩专项调整出更多资金用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今年对河源的财力性补助从2013年的73.3亿元增加到了92.6亿元,包括四税增量返还、生态补偿等。“这增加的20个亿,不仅有利于我们安排各项支出,而且地方的自主性也大大加强”。

  以“压专项、扩一般”为突破口,广东明确以率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为近期我省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包括建立省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公平配置政府公共资源以及改进预算管理等各项改革,目前思路都已明确,且正在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