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
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是客观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其影响,一方面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换档”,从高增长转入中高增长;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不能回避的客观大势。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要素成本水平提高。适应这一新环境、新常态,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市场总体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首先,外贸出口增速大幅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恰逢世界经济处于繁荣状态,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外贸出口实现了持续高增长。2003-2007年,出口年均增长29.2%,是支持经济高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繁荣结束,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下降,2008-2014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8.57%,外需增速大幅下降。
表1:2002-2013年外贸出口额及增长率
其次,国内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调整期。随着大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空间狭窄的限制,城市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了调整期。2002-2010年,全国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2011-2014年,年均增长仅为7%。其背景是:在人口集中向大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大城市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导致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针对这一问题,大城市政府不得不采取摇号、限号等控制汽车购买和使用的强制措施。由于汽车市场主要由城市人口特别是有购买力的人口增加来支持,而这些人口又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当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开始采取强制措施,控制汽车购买和使用时,汽车市场的发展必然受到抑制。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0-2014年,年均增长仅为3.6%,其中2014年为-7.4%。其背景也是大城市发展空间狭窄。
在人口集中向大城市转移时,必然导致刚性与改善型等居住性买房需求持续增长,必然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向大城市集中发展,必然带动大城市房地产开发活动持续活跃,但也必然导致大城市建房用地日益不足。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供地紧张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一批发达的二线城市供地紧张问题也开始显现。拿地难必然会刚性制约房地产投资开发活动,在供给约束下,房地产市场销量的下降也不可避免。以上情况意味着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都已进入调整期,汽车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减弱。
消费结构升级是内需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源泉和动力,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必然会影响到消费、投资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必然会降低内需的增速。综合以上分析,近年来外需和内需增速都出现了下降,这就必然使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
第二,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2002-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102777.5元/年,增长了73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5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8.4%。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尽管由于供求关系变化,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近年来价格上涨趋势有所减缓,但要素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增强预计是趋势性的,由此对企业形成的成本压力加大,预计也是客观趋势。
第三,国内外发展条件变化,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客观大势。市场需求增速下降,既使企业订单水平下降、开工率下降、使经济增速下降;也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供大于求的市场,必然会加剧竞争,必然迫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这些必然会改变经济高增长时期,由市场需求过热、供不应求所形成的低水平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要素成本的提高,必然使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遇到成本方面日益加大的压力,必然迫使企业越来越注意节约人力和各类物质资源的投入。企业发展面对的市场要求,由短缺(供不应求)所决定的“有没有”,转为过剩(供大于求)所决定的“好不好”。这就必然决定了要全面适应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集约、质量效益型增长。能否实现这一转变,已成为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发展的生死之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