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转型跨越应注重提升各种能力

18.08.2014  15:18
经历过去1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未来,银行需要从“跑马圈地”、“规模扩张”,向“价值增值”、“内涵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型,走更有内涵的发展道路。商业银行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型为内涵提升。

原标题: 银行业转型跨越应注重提升各种能力

  经历过去1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银行业盈利能力增强源于运营效率提升、资产质量改善,但也要看到,我国银行业是在相对封闭和保护的环境下发展的,盈利提升主要得益于资产规模扩张以及政策管制红利。未来,银行需要从“跑马圈地”、“规模扩张”,向“价值增值”、“内涵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型,走更有内涵的发展道路。

  规模扩张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发展模式上,我国以投资为主要发展引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融资需求增加。在融资模式上,我国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举足轻重。在金融管制上,多年来,净利差、净息差等效率指标保持稳定。贷款的快速增长和净息差的稳定,直接促成了银行净利润的高增长。据估算,2013年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扩大对净利润同比多增部分的贡献度达85%。可以说,贷款规模快速扩张是银行利润急剧增长的主要来源。

  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式,资产扩张要求负债和权益增长作为支撑。银行作为特殊行业,对负债和资本还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在存款方面,由于存贷比规定不能超过75%,银行存款增速必须要超过贷款,才能保证监管达标,银行对存款争夺达到白热化地步。但在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况下,银行存款缺乏价格弹性,银行对存款营销既没有价格手段,也缺少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招聘特殊人才、强化营销成为吸收存款重要手段。

  在资本方面,银行净利润只有在分红之后,才能将剩余利润转增资本,资本内源补充速度远低于净利润增速,无法满足资本充足率约束下贷款增长需要,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来弥补。银行贷款规模“大扩张”也往往伴随着外部融资“大补充”。2009年以来,银行贷款高速增长,外部资本补充也面临巨大压力。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次级债、优先债甚至海外发债等各类资本补充手段纷纷亮相。在资本补充压力增大和稳定负债来源缺乏背景下,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商业银行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型为内涵提升。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主旋律,银行经营管理也不例外。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未来银行业绩不仅需要数量增长,更需要质量提升。发达国家金融实践也证明,银行规模扩张不能没有上限,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终有尽头。

  商业银行要坚定不移地走更有内涵的道路。一是提升“硬约束”能力。逐步摒弃对贷款规模扩张、存款市场份额提升等目标的追逐,通过平衡收益、风险与资本,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二是提升资本内生能力。需从简单存贷款中介转型为综合经营、全产品线销售的综合金融服务商,从为客户“融资”转型为“融智”,从“高资本占用”向“资本节约型”业务模式转变。三是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使用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经济资本传导、全面费用分摊等先进管理工具,从“做了算”向“算了做”转变。四是提升技术支持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创新,通过技术应用引导客户,将客户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同时,加强大数据应用和创新,强化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完善,依靠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助力银行转型跨越。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