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记——王义明的精神之旅”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10.07.2017  16:42

2017年7月8日,“转山记——王义明的精神之旅”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策划,今日美术馆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协办,共展出艺术家王义明125幅作品,比较完整地呈现了王义明多次进藏写生以来的创作成果,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非比寻常的西藏体验。

开幕式现场

转山”是盛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活动仪式,围绕圣山步行甚至磕头,以表达虔诚敬畏之心。而王义明的“转山”却是他独特的艺术之旅。从2011年开始,王义明以每年至少一次的频率深入藏区创作,到今年已是九次入藏。与藏传佛教表达虔敬的方式一样,他把这种艺术之旅也称之为“转山”,创作所作则为“转山记”。

开幕式现场

转山”是盛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活动仪式,围绕圣山步行甚至磕头,以表达虔诚敬畏之心。而王义明的“转山”却是他独特的艺术之旅。从2011年开始,王义明以每年至少一次的频率深入藏区创作,到今年已是九次入藏。与藏传佛教表达虔敬的方式一样,他把这种艺术之旅也称之为“转山”,创作所作则为“转山记”。

本次王义明个展展出的百余幅作品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两层的空间展出,其中一楼主要展出艺术家早期创作的作品,二楼则是今年刚从西藏完成并运回的部分作品,展出的多幅大尺寸绘画令观展者印象深刻。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在开幕式上致辞,展览开幕当天所有嘉宾与观众都佩戴一条艺术家赠送的以其作品《祈愿》为素材特别制作的“哈达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策展人杨小彦在开幕式上致辞

策展人杨小彦说:“这个展览呈现的是一个画家的精神状态和他的努力。”之所以策划这次展览,他表示,是有感于王义明富于行动性的绘画,以及由他的创作而能够引发的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一民在开幕式上致辞

参展艺术家王义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义明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研室主任,虽然多年坚持绘画创作,却是一个游离在美术圈之外的艺术家。著名艺术批评家、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说:“因为他不在这个圈子里,所以他更能沉下去画,他的激情和能力都让我感到吃惊。

他还谈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对于‘快乐’没有一个标准,很多人以为物质的东西是人快乐的来源,但王老师的绘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去估价人的快乐的角度。《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快乐是生命整体上的意义。我觉得王老师的画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不然的话,他不会在二十几年来一直去这样追求绘画的目标。所以我觉得他的艺术在今天来说,是具有他自身的非常独特的意义。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前举行了关于本次展览的研讨会,研讨会由策展人杨小彦主持,参展艺术家王义明、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以及多位艺术批评家——皮道坚、朱青生、刘淳、陈剑澜、黄笃、李晓峰、杨卫、段君、盛葳、杭春晓参与了讨论。讨论从杨小彦提出的行动的绘画出发(在他的批评文章《转山之路——关于王义明艺术的行动意义》中,他曾写道:王义明的画是一种行动绘画,他之艺术实践,是一种与行动密切相关的产物),探讨了王义明绘画的行动意义、他之色彩运用,以及他的艺术与宗教之间关系等问题。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嘉宾合影

王义明的绘画是质朴的、崇高的,甚至具有灵性的,在他复杂的线条、笔触和不同寻常的色彩中,隐藏的是西藏的风、云、雪峰、经幡、寺庙…还有他对西藏的敬仰和感恩。如果不知晓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他的精神追求,观者很容易将展览归类为某个表现性的作品展。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说:“最早我们看到作品图片来讨论这个展览的时候,大家会非常简单粗暴地认为它‘表现’,后来了解到它是转山产生的绘画,包括看了策展人的文章之后,就不再那样简单地解读画面了。因为你在这样的行动当中,在转山的过程当中,以及在这个自然恶劣的环境中,这些的重要性其实是大于绘画本身所给予我们所有的力量的,在这基本前提下,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否则这些画面就很容易跟所有的表现一样。

2017年,王义明创作了一幅10米乘10米的写生作品,作为献给珠穆朗玛峰的哈达

在“转山”的精神追求下,2017年,王义明创作了一幅10米乘10米的巨幅写生,这件名为《哈达》的作品,是艺术家献给珠穆朗玛峰的哈达。展览开幕式上,王义明也为所有到场的嘉宾、观众献上了一条特殊的哈达,它是以作品《祈愿》为素材制作的丝巾。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7月23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