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入秋 补气益脏五谷为养

29.08.2015  12:34
进补大可不必如此奢华,五谷杂粮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滋补品——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五谷为养”的主张,而且大量的事实也已证明,五谷杂粮不仅可以解饥饿、饱口腹,还能补精益气、充养五脏。

    转眼已进入秋天,或许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缘故,时至21世纪的今天,国人都有着一种“进补情结”,尤其在秋季这传统的进补时节,于是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都成了人们的盘中之餐。其实,在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范宇鹏看来,进补大可不必如此奢华,五谷杂粮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滋补品——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五谷为养”的主张,而且大量的事实也已证明,五谷杂粮不仅可以解饥饿、饱口腹,还能补精益气、充养五脏。

    1 五谷因时因地而异

    “五谷”,老百姓都很熟悉,平时说话时提“五谷”心里一定不是想着那五种具体的谷物,大概都是想着一些可以做主食的、当饭吃的粮食,比如说大米、小米之类。

    但具体是哪五谷呢?不同地域、时期,对五谷有不同的解释,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介绍,比如唐代医学家王冰在注释“五谷”这段话的时候,认为“五谷”是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到了明代,李时珍作《本草纲目》的时候还在遵照“”的分类原则安排各种药物、食物,但统计《本草纲目》中的食物会发现平性食物、甘味食物最多,看得出来,李时珍已经意识到既然是食物,就要满足可以长期食用而且极可能长期食用的要求,所以选择上以平性甘味为主,以补为多。如何回答今天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究竟如何具体化呢?可能需要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饮食习惯、个人体质,总原则是结合时令、以平性为主,南方可偏辛、偏凉,北方可偏温、偏甘。

    2 中医认为五谷最养脾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范宇鹏介绍,现代医学也十分认可五谷杂粮的养生作用。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就讲到了“食物多种,谷类为主”的膳食原则。因为谷类食物含有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人70%左右的能量和50%左右的植物蛋白就是从五谷杂粮中摄取的。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几乎都存在于五谷杂粮之中,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五谷杂粮富含淀粉、膳食纤维以及B族维生素,是其它种类食物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尤其是纤维素,不但可预防便秘、肠癌、缓解腹泻,还可增加饱足感,延缓胃肠的排空。五谷杂粮热量低也有利于控制体重的增加。中医认为“五谷最养脾,天生万物,独厚五谷”,就是说五谷杂粮既是食物,又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而且经济实用,没有副作用。

    3 五谷之首推小米

    虽然五谷因时、因地等而异,不过大多少不了小米。范宇鹏说:“社稷”的“”字是小米之意,社稷,即古代的谷神。“在这儿想借用老子的一句话:‘谷神不死’。”为什么说谷神不死?范宇鹏解释,维持人的生命不仅需要脂肪蛋白质,更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

    小米在任何贫瘠土地上都能生根繁衍,它的颗粒很小,生命力极强。一碗小米种在地下一大片,一碗大米种在地下一小堆。女性生完孩子,老人都给她喝小米粥,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正气受到了损伤,所以用小米粥调养。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资匮乏、缺衣少食,当八路军受伤治疗调养时,老百姓爱送小米粥给伤员,帮他们养身体。小米习性偏温。在范宇鹏看来,在食物中,如果小麦、小米、玉米、大米排个队的话,首选应该是小米,然后是小麦或者是大米,最差才是老玉米。

    ■链接

    常用五谷杂粮的性味

     ◎小麦

    【别名】白麦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

    【效用】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

    【用法】煎汤,煮粥,或制成面食常服;也可炮制研末外敷,治痈肿外伤及烫伤。病湿热者忌食面条。治疗女性悲忧易哭、思绪繁多、心悸、失眠等可用《金匮》名方“甘麦大枣汤”,即淮小麦30克、炙草10克、大枣10克、常常煲汤代茶饮,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小米

    【别名】谷子、粟谷、粟米、粱米、白粱粟、粢米、硬粟、寒粟、黄粟、稞子、籼粟。

    【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微温。陈粟米苦,凉。入肾、脾、胃经。

    【效用】健脾益胃,补五脏虚弱,主治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消渴、泄泻。陈粟米能止痢,解烦渴。小米适用于治疗脾、胃、肾湿热导致的小便淋涩不尽。

    【用法】煎汤或煮粥。淘米时不要用手搓,忌长时间浸泡或用热水淘米。

     ◎黄豆

    【别名】大豆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

    【效用】健脾宽中,润燥消水。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黄豆能抗菌消炎,对咽炎、结膜炎、口腔炎、菌痢、肠炎有效。应用于手足抽筋疼痛:黄豆100克,细米糠60克,加水煎至黄豆熟烂,l天分2次吃;应用于烧烫伤:治疗期间每天用黄豆适量煮汁服,可加快治愈,愈后无伤疤。

     ◎黑豆

    【别名】乌豆、黑大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与黄大豆同种,种皮黑色。

    【性味归经】味甘、涩,性平。入脾、肾经。种皮味甘,性凉,入肝、肾经。

    【效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阴补血,安神,明目,益肝肾之阴。用于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痉挛、产后风疼、口噤、痈肿疮毒,可解药毒。黑豆叶可治血淋,种皮养血疏风。应用于肾虚腰痛:黑豆100克,胡子鲇(塘虱鱼)1条,杜仲l0克,加水适量煮至黑豆熟透,去杜仲,加油、盐调味,一天分2次服。

    【按语】本品炒食易壅热伤脾,虚者及小儿不可食;煮食虽有益,但不宜多食。

     ◎绿豆

    【别名】青小豆。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入心、胃经。

    【效用】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主治暑热烦渴、水肿、泻痢、丹毒、痈肿。善解药毒。应用于解暑:绿豆、冬瓜、海带、荷叶各适量,煮汤,加糖或盐调味服。

    【用法】煎汤,煮粥,或研末外敷。

    【宜忌】脾胃虚寒者慎内服。

    【按语】绿豆由于用途广泛,被人们称为“世之良谷”。特别是在热天,人们出汗多,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大,而绿豆除了有清热、解暑、利尿等作用外,还可补充人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