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41载救人无数 李添应:"耳鼻咽喉"见证广东发展

06.10.2014  14:07
  李添应教授为患者诊治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这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变态反应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副主任委员,奋斗医学界41载救人无数

  李添应教授为患者诊治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彭福祥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国庆长假前的广州,中山一院3号楼的耳鼻咽喉科医生办公室,李添应在翻阅着病人的病历。窗外,不时有患者和医护人员走过。

65年了,一段说长也长、说短亦短的岁月,记录了这位新中国同龄人的求学、从医、科研历程。这其中或许谈不上惊天动地、精彩万分,但最真实……

特殊年代不颓废

寒门学子上大学

李添应生于广东惠阳的一个农家,“祖上三代都是贫下中农”,十多岁时,父亲患病去世。虽然生长于贫困之家,并不阻碍他喜欢读书。“文革”期间无书可读,他回老家务农,并当上小学老师。那段日子,他没有荒废学业,自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理化课程。他说当时坚信,国家不会这么乱下去,总会还有上学的那一天。

机会总会留给时刻有准备的人。1970年,李添应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他记得大约是五六月份,当时他正在给学生上课。他所在的秋长公社高岭大队的副大队长李海找到他:“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大队准备推荐你去读大学,你去不去?”“去啊!”李添应赶忙答应。后来,他从各大队的推荐候选人中,最终获得了秋长公社唯一的推荐上大学名额。9月底,他与全县20多个推荐生到县里集中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前去招生的中山医学院老师刘娴。在介绍完中山医学院的情况后,刘老师的一句“你愿意学医吗”,确定了李添应之后的人生道路。

后来,他听到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原本他是被推荐去中山大学哲学系,却被人换成了中山医。“因祸得福吧,一听到我可以学医,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尽管已过去44年,李添应回忆起当时情况仍激动不已。

10月,李添应拿着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到中山医报到,开始了大学的深造。

耳鼻咽喉“镇科之宝

41载救治患者无数

1973年12月,李添应毕业分配到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挪过窝”,成了科里资格最老的医生、科里一宝。

李添应当初到科里报到时,中山医一院的条件并不算好。耳鼻咽喉科全科才有18张病床,设备也很简陋,医生只配备了“牛眼灯”、“额镜”、“前鼻镜”、“压舌板”等几样工具。

1979年,广东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李添应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好处,从科里的设备便可见一斑。上世纪80年代,科里新添置了耳朵显微镜,“当时算是最高级的了,但与现在相比当然有天壤之别。”李添应说,现在,科里的设备先进、高级,像200多万元的“脑袋导航仪”、几十万元的“过敏原检测仪”也只是“小菜一碟”了。

如今的中山医耳鼻咽喉科已发展到编制床位120张,分设耳专科、鼻专科、咽喉专科以及变态反应专科等4个三级学科;设立17个教授门诊及耳专科、鼻专科变态反应专科、咽喉专科(包括嗓音专科)、头颈肿瘤专科等专科门诊。2011年的日均门诊量约580人次,住院人次3598人,手术次数4990例。

除了设备先进了,科里医生做手术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以前甚至连普通的手术都做不了,而现在都可以做微创手术,可以从鼻窦到颅内做肿瘤手术。”李添应感叹,以前来看门诊的患者并不多,而现在一天的门诊量就已超过500例。从医41年来,李添应看过的病人已数不胜数,“按平均每年做140例手术来算,这些年来我做过的手术都已超过5600例”。

尽管看病、救人无数,可看到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李添应也感到很困扰。他想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2000年的一天,他正在门诊值班,外面送来了一名来自肇庆的小孩,已没有了呼吸。家长称有东西卡在了小孩的喉咙。他抱起小孩冲进手术室,不用2分钟便从小孩喉咙里夹出了一块鱼骨头片,把小孩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小孩随即恢复了呼吸。

当时情形很危急,如果我担心可能会引起的医疗纠纷,而要求家长在所有的手续上签名再行救治,那么小孩的命早就没了。”李添应认为,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影响了医疗技术的更进一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搞好医患关系是双赢的,医生要理解病人,病人也要信任医生,“医生的压力太大,都没人想当医生了,大家生病了去找谁看呢?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