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媒体部门接力协助漂泊江西40载老汉回大埔

29.07.2014  10:47


大埔民政部门关心慰问老人。 (均为练海林 摄)


拿着崭新的户口本,老人笑得很开心。

  41年前,大埔青溪镇青溪村民邹永俭离家出走来到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棋坪镇双溪村,如今古稀之年的他希望能叶落归根。1个多月来,通过《江西日报》和《梅州日报》两地党报协助,以及江西铜鼓县、大埔县公安、民政部门的爱心接力,在家乡无直系亲属、无户籍的邹永俭,不但如愿回到家乡,还成功补录了户口,即将入住当地敬老院获得五保供养。“40多年了,我终于又回到了出生地……”28日,邹永俭手握着新办的户口本,老泪纵横。

  ●本报记者  练海林  实习生 刘浒

  离婚后在外漂泊41年

  眼前的邹老汉,已经78岁了,没了头发眉毛,满嘴只剩一颗大黄牙,但身体健朗。虽然没牙笑起来不好看,但回到家的这几天,他没合过嘴,上屋走下屋,找年轻时的伙伴寒暄……

  邹永俭自小在青溪村大芨背长大,曾有过一段婚姻,后因受离婚刺激,一气之下背井离乡,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福建流浪数年,1973年夏天只身到宜春市铜鼓县,先后在该县化工厂、棋坪镇双溪村等地做零工,一直未再娶。

  邹永俭所在的双溪村邹村村民小组有20余户村民,大部分都姓邹,因同姓,他将邹村当作是自己的家。刚来时,邹永俭靠采松油、帮当地人伐木、伐毛竹或干农活为生,平时村里哪家盖新房或操办红白喜事,他也像当地人一样,义务出工帮忙。只要他愿意落脚,邹村村民基本上都会主动腾出一间空房接纳其入住,他在村民邹金时家就居住了十几年。

  邹永俭说,在邹村几十年来,村民就像他的亲人一样,所以他才会一直住下来。交谈中,老人说起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1986年的一天,邹永俭上山割松香时,不小心摔断了腿,两三个月无法走动,期间,邹村村民如亲人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起居饮食。

  近10年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邹永俭渐渐难以像以前一样靠卖劳力挣钱,邹村的村民就负责起了他的吃、穿、用,有时遇伤寒等病痛,村民也都主动掏腰包请村医治疗,并悉心护理他。

  落叶归根村民凑钱送行

  “在邹村再好,毕竟不是我的家,人老了,总想着能回到家乡。”邹永俭说,今年5月份,他向邹金时等村民提出希望落叶归根,回到大埔老家。但他又顾虑重重,因为他根本凑不齐路费,且不知能否被家乡接纳。邹村村民便向铜鼓县民政、公安部门求助。

  为满足邹永俭的返乡愿望,铜鼓县民政、公安部门积极帮他联系大埔县老家亲友及民政、公安等有关部门。由于他离家数十年下落不明,他的哥哥及侄女都以为他已不在人世,也没有户籍信息。但铜鼓县民政局向大埔县民政、公安等部门提供无户籍证明、调查笔录、图像反馈等材料信息后,被大埔公安、民政部门所接收。

  6月20日,铜鼓县民政局为邹永俭买好了车票,并委派干部护送他平安回乡。临行前,邹村村民自发凑了近1000元钱,还买了几套新衣裳送给邹永俭。返乡那天,全村人站在村口送别,邹永俭含着热泪辞行,数次要跪谢乡亲,均因被大家一次次扶起而作罢。

  重入户口办理五保供养

  由于邹永俭在家乡无直系亲属,且属于无户籍人员,返回大埔后只能暂住侄女邹小军家。但邹小军一家以务农为生,邹小军的父亲(邹永俭的哥哥)邹永航已82岁高龄,且瘫痪在床,赡养义务全落在独女邹小军身上,生活较艰辛,赡养邹永俭较困难。

  如何才能确保邹永俭在大埔老有所养?此前对邹永俭的情况进行过详细报道的《江西日报》特地联系上本报,希望能够协助帮忙解决。接到信息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奔赴大埔县,将老人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反馈给大埔县公安及民政部门。

  大埔县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副大队长何思党向记者说,按正常程序,办理审核入户约需两个月时间,但因邹永俭的情况特殊,该局非常重视,开辟绿色通道,核实邹永俭的相关资料后,仅一个星期就给他办理了户口补录。

  户口解决了,但老人的生活怎么办?得知情况的大埔民政部门也非常重视,提出了入住当地敬老院并办理五保供养的方案。大埔县救助站站长兰喜群告诉记者,邹永俭入住养老院手续基本办好,只要他愿意,马上就可入住。而五保供养则可保障他晚年的基本生活。

  拿着崭新的户口本,得知民政部门为其所做的一切,邹永俭说:“40多年了,又一次感觉到来自家乡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