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别让讨钱救儿骗局亵渎善心
■ 丛 林
近日,梅城客都汇、归读公园等人流密集处常见一中年女子以儿子患病急需救治为由,跪在街头乞讨,不少路过市民纷纷解囊捐钱。但有市民担心这可能是骗子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希望本报“民生一线”记者帮忙调查了解核实事情真相。
其实,类似街头跪地的讨钱骗局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现实中一些假乞丐以编故事、装可怜、骗同情的方式,骗取群众爱心捐钱的情况,实在令人防不胜防。比如,媒体就曾多次披露:那些繁华街头的行乞者,绝大部分都是收入颇丰的职业乞丐,“日薪”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一两千元,甚至有“年薪”高达三十万元的乞丐……如此乞丐,骗走的不仅仅是行善者的钱财,更是亵渎了善良者的爱心,最终受伤的其实是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值得引起警惕。
对行乞者给予施舍,面对弱者伸出援助之手,这原本是社会良知和爱心使然,也是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然而,当这样的道德良知不时被虚假行乞者加以利用和亵渎时,受伤的不仅是公众的善心,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在今后面对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时,善良的人们是否选择爱心救助就会大打折扣,并最终危及整个慈善事业。在此,值得肯定的是,媒体记者直接介入调查后,揭穿了梅城这起街头跪地“讨钱救儿”的骗局,不仅及时堵死了职业乞丐的敛财空间,也直接保护了社会的爱心。
事实上,我国早已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生活大步迈进,乞丐人数也越来越少。不少所谓的乞讨,说穿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谋求温饱,而是沦为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利用他人同情心骗取钱财的“职业”。甚至有人幕后操纵未成年人或残疾人强讨强要,市民善意施舍的钱,大多落入这些人的口袋。
由此而言,遏止乞讨“敛财”骗局,需要从源头上加以整治。一方面,应由民政和慈善总会、残联等联手,协同民间力量专门治理,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统一救助管理。对于营利性“职业乞讨者”,应由公安部门依法进行教育,限制乞讨区域及时间,打击有组织的欺诈性乞讨行为。同时,相关部门要向广大市民揭穿欺诈性职业乞讨的骗局,倡导人们多支持真正有困难的人,直接向救助管理站、慈善总会捐赠,以减少流浪乞讨现象。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以乞讨之名行敛财之实的行骗者,只有多一份理智,才能确保善心不被亵渎,爱心不受蹂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