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七大岗位曝光 甲板引导员解释手势含义

14.10.2014  17:13

原文配图: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长张峥。

  航母舰长,不仅负责指挥全舰的作战和训练,而且要对海上航行安全及其他管理事务负有全责。

  2012年9月25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航母交付使用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已任命张峥为舰长,1969年出生于浙江长兴,军衔是大校,研究生学历;梅文为政治委员,1965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军衔是大校,大学本科学历,他们都是从基层岗位成长起来的优秀军官,有丰富的舰艇工作经历,航母编制等级为正师级,编制员额上千人。

   机电兵:让“空壳”航母动起来

  机电部门守护舰艇的动力系统,堪称舰艇心脏的“守护神”。但大家却经常调侃,机电兵就是“烧锅炉”的。因为机电兵苦,工作环境高温、高湿、高噪音,很多人离开舰艇后就再不愿回去。

  楼富强,海军辽宁舰首任机电长,掌管着半数以上的舱室和装备。

  第一次登上正在建造中的航母,这艘当时还叫“瓦良格”的航母几乎是个“空架子”,很多装备都没有或者只完成一半,整个航母就是一个大工地。那些日子里,楼富强带着官兵一个舱室一个舱室的走,一个设备一个设备的检查,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向工程技术人员拜师。几天下来,他们的安全帽被磕出一个个坑,作训服被各种管道和装备蹭得油亮。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绘制了1000余份系统图纸,给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楼富强带领官兵梳理出动力、电力和船舶保障系统3套规程,共百余万字,填补了航母机电装备管理使用空白;自主设计了动力系统模拟指挥控制面板,提出了动力监控系统优化、机电长指挥部位功能扩展等方案;带领官兵提出装备改进建议近两千余项,其中千余项被采纳。

   飞行员:艺高人胆大

  航空专家、歼-10首席试飞员徐勇凌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说,飞行员只有通过上舰试验,才能真正掌握舰载机技术,但其难度堪比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要有超凡的技术和气魄才能胜任。

  为了让航母尽早具备战斗力,中国海军已经为舰载机部队培养了一批艺高胆大的优秀人才。中国海军航空兵早已装备苏-30战机,而驾驶该型战机的大都为经验老到的精英飞行员,他们改飞舰载机有很大优势。例如,海空航空兵“海空雄鹰团”团长张少兵就先后飞过8种机型,首批参加某新型战机改装任务时,还曾带领全团官兵完成了接近零高度的夜间海上超低空突袭飞行;“海空雄鹰团”特级飞行员张建先后飞过9种战机,在出国接受新型战机训练培训后,他与战友潜心钻研,完成了《新型战机试训大纲》,为新机种成建制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基础。

  2013年7月3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顺利完成预定科研试验和训练科目,返航停靠青岛某军港。在这次为期25天的航行中,中国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通过了航母资格认证,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自主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能力的国家。

   通信兵:航母作战指挥中枢操作手

  一艘航空母舰可能与十多艘作战舰艇和辅助舰艇以及它所搭载的作战飞机、警戒飞机等一起联合组成战斗群体,而且在战斗中还有可能与陆军、空军等友军协同作战,成为多军种协同作战的司令部。航母的活动远离海岸,要与岸上指挥部、空中飞机及其它舰船联络,需要实时、保密、准确地传送重要的战略和战术信息。舰上通信设备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大、信息流通量大。系统含有线、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和多种信息综合。不同通信系统之间要求互通、互连,因而航母上的通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

  两年前,17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如克亚木·买提赛迪应征入伍,成为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的一名通信兵。此前,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她刚读高一,连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

  而今,这个爱笑的女孩不但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人交谈,而且读、写也没问题。“只要学好了汉语,别的我都能干。在辽宁舰的这两年,我长大了。”如克亚木对记者说,露出一脸纯真的笑。

   甲板引导员:做手势引导战机起飞

  由于航母舰载飞机起降时声音巨大,所有的口令都是通过手势来表达。在一个起落架次中,记者就看到了30多种手势。辽宁舰副航空长李晓勇对各种手势的含义作了详细的解答。

  双臂上举,食指上指,做圆周运动。“这是命令偏流板升起。

  一条手臂从头顶垂直方向扫向水平方向,再回到头顶。“这是着舰区甲板引导员给出的甲板畅通手势。

  向上伸出拇指。“这是示意飞行员检查完毕,一切正常。

  李晓勇说,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飞,离不开航母特装人员的紧密配合。仅完成起飞动作,就需要65个流程,任何一个流程都容不得差错。在着舰起飞过程中,飞行员无法感知外界因素。“因此,我们的手势要求及时、准确、规范。”李晓勇说,“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大家都刻苦练习,经常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弹药兵:保管航母的“杀伤力

  郭瑾瑜经选拔后来到共和国首个航母——辽宁舰。在选择专业时,她把目光瞄上了航空部门弹药管理员。

  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女性涉足的领域。如果不是郭瑾瑜坚决说“”,领导早就让她转岗了。弹药舱在航母的底部,在领导看来,单单是每天在10多米高的垂直舷梯上爬上爬下,男兵都胆怯三分,何况一个女兵?

  航母无声,见证着郭瑾瑜的艰辛付出——她下到10多米深的弹药底舱,手持弹药信息终端录信息、查资料、做登记,干得风风火火。

  “现在,弹药就像我的亲人、朋友,我爱它如生命。” 看起来文静清秀的郭瑾瑜,如今日复一日地和弹药“亲密接触”,成为辽宁舰第一个穿“红马甲”的弹药女兵。她和战友们提出的近百项技术改进建议,均被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采纳。

   炊事员:维持航母战斗力

  夜查组去辽宁舰舰岛部位巡查,途中路过夜餐餐厅。虽然已是凌晨2时,这里依然聚集着10多名吃夜餐的官兵,他们大多是换班的执勤人员。

  打卤面、蔬菜粥、蛋炒饭、饺子……夜餐很丰盛。四班炊事员李振向记者介绍,他们4人负责做夜餐,从晚上9时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5时,保障数百人用餐,工作量很大。

  “只要把值夜班的战友保障好,我们累一点没关系。”李振用自信的表情告诉记者,虽然炊事班不能执掌核心装备,但却是航母战斗力整体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认识朱柯俊,是在辽宁舰上的民族舰员餐厅。当时,这位土家族大师傅身穿辽宁舰特制的炊事员工作服,正挥汗如雨地炒菜。朱柯俊是辽宁舰首批舰员,从2006年开始,他一直从事炊事工作,并在2011年获得中级厨师资格。辽宁舰官兵中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回族等,光是在民族舰员餐厅就餐的就有9个民族30余人。朱柯俊告诉记者,自打在民族舰员餐厅工作,就感到压力大、责任重。他说,舰领导经常告诫我们,让少数民族舰员吃饱吃好,不仅关系到辽宁舰能否顺利完成试验训练任务,也关系到民族团结。虽说自己有着近10年炊事工作经验,但专门制作清真食品,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为此,朱柯俊下了很多功夫。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上网查。与此同时,他也经常向少数民族舰员求教。来自新疆维、哈、塔等民族的女舰员,绝大多数从小会做饭,她们就成了朱柯俊的常任老师。很快,大盘鸡、手抓饭、拉条子等独具特色的家乡菜,就时常摆在了新疆女孩们的餐桌上。采访快结束时,午餐时间到。我们问漂亮的维族女舰员木尼沙,朱班长的厨艺如何。正在打菜的木尼沙操着一口维族普通话说:好,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