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是否回家并非选择题

05.09.2014  13:21

  【首席评论】

  邱发平

  中秋佳节将至,本是举家团圆的好日子,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人,却选择了不回老家过节,这意味着许多在家(在农村)守望的老人将在翘盼中度过。

  诚然,年轻人在外谋生、奋斗不容易,回家一趟也不容易。考虑到放假时间、回家成本、交通不便、工作压力等因素,在本应是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佳节,许多年轻人却做起了“失陪族”,让家中父母老人倚门望眼欲穿,这实是亲情之殇。虽然,通过电话问候或寄送礼物有时候可以代替“回家看看”。但是,电话问候和礼物并不能一概解决家中父母老人的牵肠挂肚和满足他们的精神慰藉,对他们而言,子女能回家过节就是最好的礼物,是最好的亲情慰藉。

  每到中秋、春节前后,网络上总有一道“史上最残酷的亲情计算题”动人心弦:“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去应酬、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父母超出13岁,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计算的结果令许多人酸楚不已,原来答案是——不超过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

  别计较这道题是否有着科学的算式,而应该感谢它提醒我们要反思“如何报亲恩”。这一亲情计算题其实是对“时间都去哪了”的沮丧回答,“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时间的残酷更弥显亲情的可贵。我们忽视了多少亲情?我们还能陪父母多久?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算算,且行且珍惜。

  虽然,回家过节受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但我们要扪心自问,有没有过于强调客观因素,而缺乏内心的自省自律?有没有过于放大个人的得失,而忽略了对父母老人的孝心仁义? 当你在计算车票的价格和距离时,同时也在计算着亲情的价格,当你选择了“失陪”时,同时也选择了对亲情的疏离。

  亲情经不起计算,亲情更经不起等待,时间留给我们的并不多。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的奉养之责又岂是一道“亲情计算题”可以换算的?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发现,回家过节不是选择题,一切的客观因素都是借口,关键是你主观是否有亲情、孝顺的道德自觉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