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惠州这位师傅巧手琢玉获省最佳工艺奖

10.05.2017  16:42
  向衡在认真创作。 - Southcn.Com
玉雕作品《网》。 - Southcn.Com
来源: e.hznews.com

  向衡在认真创作。

  玉雕作品《》。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人们对玉的评价,除了看重材质,还有玉的艺术性和工艺水平。所谓“三分料、七分工”,同一块料出自不同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其价值也会千差万别。1971年出生的向衡,是一位玉雕师傅,从事玉雕已有24年。他对玉雕有自己的见解,针对每一块不同玉质、纹路、色彩的玉石,雕刻出不同作品。一块原本并不起眼的原石,经过他的琢、磨,“”了起来。他的玉雕作品,还曾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奖项。

  喷水后,不起眼石头呈现出彩色纹路

  在市区河南岸一间简陋农民房里,地上堆放着不少大小不等或黑或白的石头,这是向衡做玉雕的工场。

  向衡戴着老花镜,手持工具忙着在一块彩色宝石上雕刻。他的手中,是一块基本完工的玉雕作品——— 《钟馗》。这件作品四周为绿色,顶部有一些黄色,黄色部分雕刻成两只蝙蝠,中间是一个红色的钟馗,一根管子落下流水,冲洗在石头上。

  “这是根据这块石头的模样和色彩创作出来的。没雕刻前,这块石头与地上的石头是一样的,很不起眼。”向衡指着屋内一角堆放着的乱石笑着说。的确,地面上的这些石头很不起眼,然而,当向衡向石头喷了一些水后,一些石头呈现出彩色纹路,露出其玉石的真面目。

  曾经创作瓶颈持续了半年

  几十年的沉淀,成就了向衡的玉雕功力。向衡是湖北人,从小喜欢画画,高中毕业后想找机会学画画,无奈家里经济条件太差。恰巧,小时候住在家附近的师傅是在惠州做玉雕的,师傅返乡张贴招工广告,向衡参加了招聘考试,最后通过了。

  就这样,向衡与玉雕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向衡来到惠州一家宝石厂,跟着玉雕师傅当学徒。开料、做杂件……一开始,向衡做着最简单的活,不到一年时间,就当上了玉雕师傅,开始了创作。向衡说,为了出精品,在脏乱环境中得忍受高温、噪音、粉尘等,做久了会神经衰弱、听力受损、眼睛疲劳,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毅力、耐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向衡说,他也有过创作瓶颈期。有段时间,他做得很烦躁,要么是想不出创作什么,要么是有灵感却做不出来。如此持续了半年时间,有一天晚上,他正在雕琢一只波斯猫时,思路突然变得很清晰,此后,他做什么都很顺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顿悟吧。

  精益求精,寻求最合适题材

  1999年,向衡从宝石厂辞工出来创业。多年来,他的玉雕作品有上千件。

  向衡对玉雕精益求精。屋内摆放着一只他雕刻的金蟾。其原石是一块泛紫色的玛瑙,很漂亮,重达80~100公斤,当初向衡一眼相中买了回来,雕琢出一只口含钱币的金蟾。然而,向衡对这件作品并不满意。“做工还不到位,还不够有灵性,没达到我想要的感觉,我打算把它改一改。

  向衡说,创作一块玉雕作品之初,有可能要在一块石头上反复画好几次,题材更换好几次,最终找到与石头最合适或是自己最想表达的题材。

  带出几十个徒弟,其中创作型人才不多

  向衡经常坐在桌子前,看着桌子上的石头,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想着这块石头能变成一件什么作品。有一块玉石料,向衡买回两三年,磨光后他想了很久,都想不出该雕刻成什么作品。一天晚上,他在看《水浒传》时,看到了林冲雪夜上梁山的部分,灵感来了,于是把这块玉石雕刻成作品 《风雪山神庙》。最后作品被一位来自北京的收藏家收藏了。

  向衡用心雕玉,一年四季前来拜师的人不少,多年来,他带出过几十个徒弟。玉雕对自身素养要求很高,这些徒弟中真正的创作型人才只有寥寥数个。因为做玉雕很辛苦,人才流失率高,因此,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

  潜心创作,屡屡有玉雕作品获奖

  2014年,向衡加入了市民协,开始有了参展意识。“做玉雕要有想法,没想法做出来的作品就没什么价值和意义。”向衡说,没有好的想法,宁可不做,也不愿糟蹋玉石。

  向衡潜心创作,屡屡有玉雕作品获奖。例如,作品《不辞长作岭南人》荣获2015年度惠州民间文化优秀成果新园奖,并且在“岭南杯”2015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荣获银奖;作品《守望》荣获2016年度惠州民间文化优秀成果新园奖,并且在 “岭南杯”2016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荣获铜奖;作品《狼三则》荣获2016年广东省玉雕作品“玉魂奖”最佳工艺奖。

  “一开始接触玉雕,就觉得这是我的终生追求,很喜欢。”怀抱着一份工匠精神,向衡将继续潜心创作,希望能出更多精品。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编辑: 谢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