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州500多学生患肺结核 这种情况要检查

26.03.2016  01:33

  广州学生患肺结核占总数的5% 比例与全国一致

  过去说“十痨九死”,指的是“肺痨”,正式医学名称“肺结核病”。如今,及时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肺痨”阴影仍然笼罩——过去五年,全省累计登记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0余万;广州去年新发结核病病例10800例。专家郑重提醒,流行病学统计证实,一个未经治疗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每年平均可传染10~15人,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有咯血,应怀疑得了肺结核,及时就医。

  3月24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省、市卫计部门联合在广州市海珠区广重公园开展大型宣传义诊活动。

   广州四成新发病例是流动人口

  “广东是肺结核高负担省份,整体有所控制。”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副主任温文沛说。

  他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登记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0余万,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涂阳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了11.0%和35.1%,新涂阳肺结核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

  2014年,结防机构登记治疗管理的发病数是6.7万,但其实全省报告肺结核发病数为81498人;2015年,全省报告肺结核发病数79485例,其中结防机构登记治疗管理的64793例。

  而2014年,全省结核防治系统新增的6.7万患者中,1.1万人在广州,当年肺结核病死率仅0.12%,属“高发现、高治愈”。

  广州市“十二五”期间,共新发现治疗5.5万例肺结核患者,新发涂阳病人治愈率91.70%。2001~2014年的十四年间,广州年均新发现1万多病患,2015年的疫情属于稳定,共报告新发结核病病例10800例。

  最新统计广州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四成是流动人口。当前结核病防治同样面临着流动人口防治(难发现难切断传染源)、耐多药结核病防治(上升明显)、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三大挑战。

   去年学生群体发病多集中在中学大学年龄段

  肺结核防治专家指出,近年学生群体发病增多,要引起重视。

  省结核所负责人指出,在患者人群分析上,三四成是流动人口,部分特殊人群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约5倍,“在农民工宿舍、学生宿舍等环境,群体密集,公共卫生环境不过关,通风措施做不到位,一旦出现患者,容易出现多人密切接触感染。

  在广州,职业院校学生是应重点关注的群体,去年广州处理几例学校的聚集病例中,均是职院、技校的,主要是学生生活作息不好,不讲卫生,防控意识低等导致容易感染传播。

  广州市胸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言斌说,在广州,年轻人患肺结核总体数量不算太多,但去年学生肺结核数量有500多例,绝大部分是中学生到大学生年龄段。要说明的是,学生患肺结核只占总数的5%,比例与全国一致。

  事实上,更多的聚集性学生病例往往在体检时才发现。比如,2014年,在广州7万名高考生体检中发现67人患肺结核;2015年,又在63029多名高考生中体检发现46人患肺结核。曾经发生一个学生宿舍里就有3人患活动性肺结核。

  “有的学生来找我治疗,一问,原来其3个多月前已出现咳嗽、咳痰、低烧症状,但未引起注意,再加上临近高考,没日没夜埋头熬夜学习,身体发出的肺结核警告被当成了普通感冒,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张言斌指出,哪怕早半年治疗,情况都没那么糟。

  每年高考生体检距离高考只有两三个月,肺结核是强传染性疾病,一个规范治疗用药疗程就是6~8个月,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录取、治疗。专家呼吁,学校、家长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状况,尤其每年体检非常必要,肺结核病会导致肺球性、洞性甚至浸润性感染,做个胸透就能发现异常。

   肺结核Q&A

  咳嗽、咳痰2周以上

   应怀疑患肺结核

  问:怎么早期发现肺结核?

  答: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低热、盗汗、胸痛、疲乏、消瘦等,是肺结核常见症状,如果有咳嗽、咳痰≥2周或有咯血的症状,一般抗炎无效,应及时到结防机构免费拍胸部X线检查;如果发现周围的亲戚、朋友等出现长期咳嗽、咳痰症状,应及时提醒其到结防机构拍胸片检查。

  肺结核95%可治愈

  问:肺结核可治愈吗?

  答:得了肺结核,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按照医嘱用药并连续服用6至8个月,95%以上的病人是可以治愈的。

  卡介苗不可防结核病

  问:打疫苗可以预防肺结核吗?

  答:接种卡介苗可使人体免受重症结核病的侵害,例如结核病脑膜炎,但是不能防治结核病。预防肺结核,关键是增强免疫力,除锻炼身体外,还要卫生习惯良好,比如房间经常开窗,保持通风;与疑似病人要保持一定距离,尽量不到人员聚集、通风不良的地方。

  结核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与传染。得了肺结核,不作治疗,一年平均可感染10~15名易感者。因此,患者尽量在医院或在家静养,要避免与人面对面交谈,不与人同房居住,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出行戴口罩,不可随地吐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