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抑郁,收养神气防“秋悲”
进入深秋以后,日照减少,自然景色萧瑟、肃杀,极易引起人忧郁、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医生提醒,秋冬季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在这一季节应格外注重心理保健,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若出现情绪低落、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等表现,且持续时间超过半个月,就应该及时就医,以免使病情延误加大治疗难度。
抑郁症秋季高发
秋冬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主任杜义敏表示,抑郁症的发生的确有一定的季节性,但导致这一特点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秋冬季天气波动较大,尤其是当昼夜温差加大,气温越来越低时,自然界景象呈现一派草木凋零、萧瑟肃杀之象,极易让人产生凄凉、悲伤等消极情绪。另外,目前也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秋冬季阳光照射减少有关,随着气候变化,日照时间缩短,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情绪与状态的改变,诱发抑郁症。
有些躯体症状
亦提示抑郁症
提起抑郁症,大多数人都知道其主要表现是情绪障碍,例如持续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想法消极,悲观绝望甚至认为活着没意思等。但杜义敏主任提醒,除了情绪障碍,抑郁症有时还会表现为躯体症状,这尤以老年人多见,例如胃口差、吐酸水但胃肠检查却正常;或全身肌肉紧张、酸痛;或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等,但检查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等都没有问题。这种仅体现为躯体症状的情况很容易误诊,延误治疗,因此若出现上述情况检查正常、久治不愈时,一定要想到心理疾病的可能。
治疗要及时
别等症状严重才关注
杜主任指出,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及临床治疗并不困难,但许多患者对于抑郁症却缺乏必要的重视,有的认为无所谓,有的则认为得抑郁症“丢人”,讳疾忌医,往往是症状严重后,有的已吃不下饭,有的甚至试图自杀,才不得不到心理精神科就医。杜主任表示,这样做不仅加大了治疗难度,也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康复。因此,杜主任提醒大家一定要注重心理健康,要像注重身体保健一样,记得多关注关注心理健康,为自己的心灵定期体检、保健,只有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杜主任提醒,若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持续超过半个月,就应该立即就医治疗,千万不要等到症状严重了才去看病。
适当户外活动
收养神气可预防抑郁
中医认为“秋主收”、“冬主藏”,秋天收获,冬季敛藏,在这样的季节,世间万物都呈现出从容安定,进入收敛、收藏的状态,人的生命活动也适应季节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故在精神情志上注意收敛神气,保持平和心态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杜主任指出,要做到收养神气预防抑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亲近大自然,愉悦心情。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并适当运动,可走进大自然,如外出旅游或登高望远等,以开阔心胸,使心旷神怡,从而安定神志。
多晒太阳。日照减少与抑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在秋冬季应有意识地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加日照,从而预防抑郁。
多交流,及时宣泄情绪。加强与亲友的交流沟通,一旦有消极情绪时即可通过与亲友的交流而适时得到宣泄,以免将不良情绪郁结在心,日久诱发抑郁。除了多交朋友、多交流,还可以多培养一些兴趣,如音乐、绘画、养花等,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怡情养性。
提高心理承受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总要面临诸多压力,如家庭关系、亲友故去、升学、升职等,只有在面对各种挫折时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避免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除了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议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了解抑郁症并及时服用药物是治疗关键
据新华社电心理科医生表示,抑郁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遇到精神问题时,都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去诊治和服用药物。因此,了解抑郁,并遵照医嘱服用合适药物是治疗抑郁和焦虑的关键。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日益紧张、繁忙,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所谓“亚健康状态”:失眠、头痛、心慌、憋气……而这些症状其实多为抑郁、焦虑的躯体表现。医生建议:其实抑郁、焦虑就像是“情绪感冒”,要快速识别、正确对待、及时处理。对于诊断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的患者,应该按照防治指南规范使用抗抑郁剂治疗。针对白领人群来说,由于他们常常感到头痛、头晕等躯体症状,其实大多是由焦虑引起的,因此选择双通道药物尤为适合,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焦虑患者的情绪及躯体症状。另外,医生指出,抑郁症及焦虑症一般取得一次性治疗效果并不难,但容易复发。有研究表明,抑郁症一生中复发的危险度接近90%,首次抑郁发作后,约50%的患者可能在不久之后再次出现抑郁发作。抑郁症患者如果没有足量、足疗程治疗,病情不但会反复,还可能转为长期难治愈的抑郁症。根据WHO专家咨询组的建议,在首次抑郁症发作治愈后,应预防用药至少6个月。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