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之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

08.06.2016  22:54

鸦片战争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清代鸦片烟具。(通讯员供图)

鸦片战争博物馆里 收藏 的犀角鹤顶骨鸦片烟杆。(通讯员供图)

鸦片烟枪使鸦片从药品转变成毒品,鸦片毒害社会各阶层

大烟是杆枪 不打自受伤 几多英雄汉 困死在烟床

东莞时间网讯   鸦片,在近代中国祸害极为严重。因为吸食鸦片而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鸦片最早是一种药品,是一种“烟枪灼火”的吸食方法,使它迅速转化为毒品。这种吸食方法,需要用到由烟枪和烟灯等组成的烟具。鸦片战争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王亚楠说,鸦片烟枪是带有民族耻辱印记的文物,大家要记住的是它背后那段刻骨铭心的警示。

鸦片烟枪使鸦片迅速转化为毒品

鸦片战争博物馆内,收藏着17支鸦片烟枪,它们大多保存完整。

鸦片烟枪与烟斗等一般的烟具不同,它主要由烟嘴、烟杆、烟头、烟葫芦组成。烟嘴一般为圆柱形,中心钻一孔道与烟杆相接。烟杆是吸食大烟的主通道,材质和形状会有所不同。烟头是烟杆与烟葫芦相接的重要一环,有包金、包银、包铜等制成。烟葫芦俗称烟斗,形状各异,上下通口,主要安装在烟斗上,与烟杆相通。鸦片烟膏就是放置在葫芦口上,以烟火化烟膏为烟,经烟斗、烟杆至烟嘴吸食。

这种“烟枪灼火”的吸食方法,大约在1624年,由荷兰人从爪哇传入台湾,再从台湾传到大陆,然后在大陆蔓延。这种新的吸食方法的出现,使鸦片由药品迅速转化为毒品。鸦片通过烟枪吸食的毒性很大,使长期吸食者变得面黄肌瘦,全身萎靡不振,并难以戒断甚至导致死亡。

雷缙《蓉城闲话》中写道,1834年,香山郑云巢在北京充当文书,和一个年纪才18岁的女子韵香同居。为了满足情欲,两人一同吸食鸦片。郑云巢不久中毒死亡。三天之后,其情妇也跟随死了。

烟枪普及  鸦片毒害社会各阶层

藏品中最“豪华”的烟枪,当属犀角鹤顶骨鸦片烟枪。它长54厘米,用犀牛角做材料,在最佳部位雕琢成长短一样的规整竹节形,两边的烟嘴和顶头则采用丹顶鹤骨镶嵌而成。通烟头的地方用白银花雕件镶裹包,上面还嵌着红宝石。烟头是紫砂烧制而成,上面刻着的文字标明,物主是“梁有香”。可以想见,这名物主不是官宦之家就是非常有钱之人。

“豪华”的烟枪,并不止这一把。在鸦片战争博物馆收藏的烟枪当中,质地、品质、装饰可谓多种多样。除了用犀牛角,还有用象牙制成的,同样镶嵌着宝石和玉,而有些烟枪只是由竹子或者树根制成,且一般没有装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有鸦片吸食者。

鸦片战争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曲庆玲在文章《从陈乐琴四屏看鸦片祸害》中写道,随着鸦片走私日益严重,烟毒泛滥成灾,到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几乎各个阶层的人都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妇女、青少年乃至乞丐,“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

清时有民谣这样唱:“大烟是杆枪,不打自受伤,几多英雄汉,困死在烟床。”民谣唱出了鸦片对当时的中国造成深深的毒害,同时也道出了鸦片烟枪为鸦片流毒在当时的中国迅速蔓延开来所做出的“贡献”。

一把烟枪折射出一段沉痛的历史。王亚楠说:“面对精美的文物,我们记住的不是它那琳琅满目的豪华装饰,而是它背后那段刻骨铭心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