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壮族同胞欢庆“四月八”牛王诞

17.05.2014  18:02

      2014年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时值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传统节日“四月八”牛王诞。该县上帅镇连官村委会东君村民小组壮族人民热烈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壮族山歌和八音迎宾、牛头披红、祭祀牛神、糯米糍粑喂牛、河边洗牛……传统有趣的敬牛爱牛护牛活动,吸引了众多摄影发烧友、游客和媒体记者“长枪短炮”的聚焦。村民们更是家家宰鸡鸭、户户椿糍粑,邀请亲朋好友过节。壮族八音、山歌对唱、舞狮子、舞木马等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表演活动更为节日增添了不少特色,现场一派热闹的景象。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长马建钊研究员应邀出席庆典活动。

 


壮族山歌迎宾

 


      相传壮族先民在打猎中生捕了一头野牛,经驯养后变成家牛,某年四月初八日这头牛生下一头公牛犊,经驯教后能犁田耙田并得到繁衍成群,逐步代替了人力拖犁耙之苦,壮族先民为了纪念这头公牛的功德,尊它为牛“始祖”。所以这一天称之为牛王诞。每逢四月八,邀请亲戚朋友聚饮,耕夫耕牛休息一天,成为连山壮族爱护耕牛、维系情谊、广交朋友的节日,并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壮族八音迎宾

 


      每年的四月初八日上午,村里家家户户清理打扫牛栏,到牛栏门口烧香烛、纸钱祭拜牛神,并在牛栏门口插上青枝(柳条)、煮五色饭(以枫叶汁煮黑饭、以黄栀子水煮黄饭、以鸡血藤汁煮红饭等)喂牛吃,祈求耕牛繁衍兴盛。如果家中有孱弱多病的小孩,就让他穿蓑衣、戴竹笠,盛一碗五色饭进牛栏伴牛吃。祈求牛神保佑孩子身体健康、像牛一样健壮有力。有的人家则以薯藤煮粥喂牛,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则以糯米或粉煮油糍用香茅包裹喂牛。生活困难的人家则割些新鲜的草料放进牛栏喂牛。随后,牛角牛头披红,牵牛到河涌洗涤梳毛,除去牛身上的虱子,爱牛之心虔诚。

 


洗牛、喂牛活动

 


      在完成护牛爱牛工作的基础上,村民们以鸡、鸭和壮族特色菜:鱼生、肉生来宴请亲朋戚友。据介绍,鱼生是用生猛鲜鱼(至少2斤以上)做的,先将活鱼割尾放血,然后剔骨,切成鱼片,晾干备用。然后用紫苏、葱、蒜头和熟木耳丝、熟花生粉、蛋皮(切成丝)为佐料。待鱼片干爽后,用酸醋先醃制紫苏、葱、蒜,然后把鱼片倒入佐料和熟油之中拌匀,即可食用。肉生是用新鲜半肥瘦猪肉切成薄片,先用酸醋醃30-60分钟,其它佐料与制作“鱼生”的佐料相同,吃时拌匀,边食边拌,以保持爽脆。村民们纷纷表示,过四月八,无此“两生”,认为是愧对亲戚朋友。除此之外,他们还做粽子、白糍、粽糍、黄糍等糯米制品,馈赠亲友。

 


欢腾的村庄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壮族“牛王诞”节日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了。全县7个镇共约250个自然村都过四月八。为了使这个传统节日得到延续和过得更有意义,《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条列》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诞,全县放假一天。今年连山民族研究学会与上帅镇人民政府集中举办“四月八”牛王诞活动,旨在挖掘传承壮家传统节日的内涵,彰显民族节日文化特色,打造良好节日氛围,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

 

 


民间艺术表演-舞马

 


村民观看民族民间艺术表演


 

      (供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 梁开来,编辑:办公室 房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