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拿状元,彪悍背后是无奈

06.07.2014  11:35

  去年以668分的高分荣膺辽宁省高考状元的刘丁宁,在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了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退学重回本溪市高级中学,为圆自己的北大中文系之梦复读。今年,她以666分的高考成绩再度夺冠。

  这确实是一个高考奇迹,但也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痛处,引起了一波争议大潮。

  ●见习记者  刘晓娟

  1、网友观点

  @刘达标:客观上既浪费港大的资源,又挤占北大的生源,还耗费了自己的光阴,只能说当初的考虑和抉择不够成熟,难避噱头之嫌。

  @王广平:她在追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要知道她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我觉得复读也是她三思而行的结果,我们为这样有胆识,有主见的年轻人点赞!

  @城北乡下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高中毕业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也可以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为学生提供了多项选择。同时,大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转学以及不同大学之间的转学,让学生无需再去重读高中,再重新申请大学。

  2、市民看法:尊重状元的自由选择

  刘丁宁两次考上的都是名校。在2014年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上,香港大学排名第三,北京大学排名第八。这证明了她超群的实力,但也有市民因此质疑她浪费教育资源。下半年将上大四的嘉应学院学生小杨认为,刘丁宁第一次高考后被大学录取,说明之前国家和社会所付出的各种教育资源产生了效果,有了收获,“但她回到中学复读,就等于又要多耗费一年的教育资源,也占用了原属于应届生的大学招生名额。”

  但更多的声音对刘丁宁的选择表示尊重。今年广东省文科状元刘德斐认为,明白自己的梦想并敢于去追求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当初选择港大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后来发现跟自己的梦想相背而复读,我尊重她的选择。” 市民朱小姐也认为,港大适不适合刘丁宁,只有她自己才最清楚,旁人不应该盲目批判。

  3、专家有话说:大学录取应改变单一化

  对于网友称之为“卫冕状元”的“励志”故事,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一问直指教育制度设计问题:“如果一个成绩可以管两年,还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吗?”

  熊丙奇介绍说,在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俗称“美国高考”)一年考7次,考生缴一次费可以考3次,可选择最好一次成绩去申请大学,SAT成绩两年有效。而我国高考实行集中录取制度,虽然教育部门一再提出要推行改革,但大学还是把一次集中高考的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每年由于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理想的专业,而选择放弃的考生大有人在,但这些学生只有选择复读。”熊丙奇认为,从个人奋斗角度,刘丁宁的选择令人尊敬,也很励志,但从考试评价制度角度看,却是制度弊端下的无奈选择。

  同时熊丙奇建议,我国大学录取应该改变单一的评价和录取方式,打破原有录取框架,积极探索自由申请大学和自主转学制度。“自由申请转学制度,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