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见:广州公车改革,还需“甩开膀子”

18.07.2014  11:28
地方公车改革的实践探索,现在不妨更积极、更有突破性一点。

  以公车改革为代表的改革,本质上就是领导干部的待遇改革,对于既得利益者而言,这种改革的“痛苦指数”是显而易见的,其可能遭遇的“软阻力”也可以想见。对于地方纪检部门而言,当面对这种“无形胜有形”的阻力时,推进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其中关乎人性,更关乎所谓的“游戏规则”。这种所谓“规则”,在一些时候甚至成为阻挠改革推进的“玻璃门”,消弭了改革的动力和锐气。

  近日,广州市有关部门表示,广州在车改上将“不抢步、不突破”,并正在开展相关措施的调研。

  在中央出台车改方案的大语境下,这一态度有着多重的含义。其一,当然是稳妥推进的意思。在众所周知的大环境下,渐进式改革必然是以稳妥、平衡各方面为改革之前提,因此,“不抢跑”这一点也是规则之一,并不难理解。其二,还必须指出的是,这几年来,广州的车改一直秉承“”字诀,既没有像一些地方那样力求一步到位(事实也证明操之过急遗患不少),也没有像多数地方那样按兵不动,而是采取了一条折衷路径,先对公车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技术手段让公车改革的理念得到领导干部的适应与理解,然后再来谋求更彻底的改革——甚至于,广州一直对自己的公车改革很低调,一再强调这些举措仍处在“加强公车管理”的层面,还谈不上是“公车改革”。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广州人的低调务实做派: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为营、跬步前行。

  当然,在当前中央关于车改态度更加彻底的大背景下,我们原本可以期待地方上对车改有更具开创意味的改革举措。以公车改革为代表的改革,本质上就是领导干部的待遇改革,对于既得利益者而言,这种改革的“痛苦指数”是显而易见的,其可能遭遇的“软阻力”也可以想见。对于地方纪检部门而言,当面对这种“无形胜有形”的阻力时,推进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其中关乎人性,更关乎所谓的“游戏规则”。这种所谓“规则”,在一些时候甚至成为阻挠改革推进的“玻璃门”,消弭了改革的动力和锐气。

  因此,此番中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以毅然决然的态度出台公车改革的方案,应该说以一种毋庸置疑的政策高度,为地方车改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顺势而为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倒逼”,地方纪检部门完全可以也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在公车改革上来一次更彻底、更大胆的推进。比如,中办、国办下发的公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关于改革的时间表,中央和国家机关力争2014年底前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在2015年底前完成,并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包括事业单位、国企和国有金融企业改革;至于取消的车辆如何处置,《方案》要求,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这些规定已经非常具体和细化,操作性也很强。

  中央机关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这种带头示范效应可想而知,而作为地方,游戏规则已经划定,操作细节已经完备,剩下的就是一级一级落实。鉴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常识,先看看上级怎么操作,再因势而动,这也符合“惯例”。但从这两年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作风来看,从顶层设计到底层落实,非常强调政令的原汁原味,反对推诿观望的官场积习。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改革需要辩证法,需要立足国情和传统,但更需要突破利益格局、突破既有规则,从流程再造中寻求系统性重构的勇气。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把握“”,就会敢于打破不合理、不合时宜的现实掣肘,顺势而为、主动而为。从这个层面上说,地方公车改革的实践探索,现在不妨更积极、更有突破性一点。

  (作者是资深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