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岭南文化的乡愁:番禺

31.08.2017  10:42

番禺文化丛书:番禺历史文化概论》朱光文刘志伟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番禺学宫

余荫山房

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竹简“蕃禺”二字

大洋网讯 日前,首套全景展示岭南文化的“番禺文化丛书”在羊城书展隆重举行。番禺由一个广大的地区的统称演变为今日广州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在博大的传统文化之中,今日的番禺将如何发展和定位自己的文化建设?

辨识番禺文化的遗传基因

番禺文化丛书”共六册,包括《番禺历史文化概论》《番禺丹青翰墨》《番禺人杰》《番禺民俗》《番禺建筑》《禺山乐韵》,涵括总论、历史名人、书画艺术、音乐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

番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并不是指现在的番禺,而是整个岭南地区,书中以古地图作了考证,番禺在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确是一个有确凿证据可稽的历史最古老的地理名称。据《史记》记载,早在西汉,番禺就是当时的一大都会,其时已经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番禺便是起点港口之一。在过去两千多年里,番禺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是岭南文化的“乡愁”之所系。但是现在的番禺在地域上已经和当年完全不一样,作为广州市的一个区,番禺将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

番禺历史文化概论》作为丛书的总论之作,对“何为番禺,何以番禺”进行了爬梳和建构,从番禺历史与社会文化的乡土基础着眼,以较简略的方式和篇幅,呈现了番禺文化的基本面貌、特性和底蕴。

番禺人杰》作者陈泽泓认为,尽管行政区划在历史上变化如此之大,但番禺这一历史地名,在其后裔的心目中不可磨灭,被视为祖地乡望之标志。因此,番禺文化深刻烙印着历史地名影响的地域文化,体现出番禺后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执着,对乡梓文化的认可与传承。

丛书副主编刘志伟教授说,今天我们如何去认识和定义“番禺文化”,这既是一个历史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番禺这个名字,是一个有特殊生命力的不可替代的符号,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中凝聚而成的文化象征。”“所谓的‘番禺文化’,不会因一时一事的时势变化而消失,也不可能由一两个能工巧匠去打造。

古番禺的城中心在今文德路一带

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迭,番禺的辖域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这片过去被称为禺南的沃土上,仍保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建筑就是其中的精华之一。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广府文化,在建筑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番禺建筑》对诸如住宅建筑、祠堂建筑、教育类建筑、庙宇建筑、防御性建筑、公局与公所建筑,以及牌坊、塔阁、石桥与水埠等建筑的介绍,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番禺现存历代建筑的精粹。

通过该套丛书,我们还可以了解,古番禺的城中心在现在广州市区的文德路附近一带,几乎没啥变化。据考证,境内地势较高的山冈台地曾发现有零星的早期夹砂陶片,年代不晚于商代晚期,表明至少在晚商之前已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从事着农耕与渔猎的生活。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番禺成为新设南海郡下属的首县。当时的番禺境域广阔,大体包括现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秦汉时期,番禺已是华南最重要的港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从这时起直到民国初年,番禺一直是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曾经是西汉时期南越国、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明末时期南明小朝廷的国都。

建筑离不开建筑材料。位于石楼镇莲花山的古采石场遗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番禺最早的与建筑相关的石材开采和加工场所;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墓地宫所选用的巨大红砂岩石料就采自莲花山,说明至少在西汉初年就已开始了对莲花山大规模的开采,直到明代和清代初期采自莲花山的石材仍被广泛地用于当地各类建筑,成为古代番禺建筑业发达的有力佐证。

最早的食在广州

广东人吃东西的范围比较广,古籍中还有番禺人食用蚯蚓的记载。与其说因为岭南地区食材来源博杂,不如说岭南地区有着百无禁忌、杂食为常的饮食观念。

在广东的蛇肉菜馆里,不仅有蛇肉汤、炒蛇片、炸蛇丝,而且还有炒蛇皮这么一味菜,把蛇皮和除去骨头的鸭掌一起炒,菜名叫做“鸭掌龙衣”,修辞是很讲究的了,但是看到金脚带、银脚带一类的蛇皮花纹仍在,在初吃的时候,是有点忐忑之感的。

作为番禺本土知识分子的清初大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的禽语、兽语、鳞语、介语、虫语、木语、草语诸部分,皆详尽地描述了广东的物产,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番禺地区的食材来源。不过,随着饮食文化和环保观念的演变,过去的很多食材今天已经不再使用。

当年,番禺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区,据屈大均的记载,番禺的饮食无疑具有其代表性。在今天番禺的钟村,人们嗜食一种俗称桂花蝉的昆虫。桂花蝉似蝉,其实不是蝉,因体内有香腺可以释放香味,加之外形似蝉,故俗称桂花蝉。桂花蝉喜欢在沼泽、池塘、溪涧和水沟等浅水域活动,捕捉昆虫及鱼虾为食,它含有特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尽管被水产养殖业视为害虫,它却深得岭南食客的钟爱。

广报记者吴波